-
沙湾留耕堂 编辑
沙湾留耕堂,又名何氏大宗祠,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北村,建筑面积3334.45平方米,始建于南宋德佑元年(1275年) 。
沙湾留耕堂主要建筑有山门(头门)、仪门(牌坊)、拜庭(中庭)、后寝、庑廊、东衬祠和西衬祠。沙湾留耕堂山门门面宽20多米,檐柱为一列六角形大石柱,内柱为一列两人合抱粗的圆形木柱。12根大柱支起五条檐梁,上有精美木雕;正门有对联“阴德远从宗祖种,心田留与后人耕”仪门牌坊紧对着正门,牌坊呈“山”字形,左右三路,前后五进,由八条石柱支撑;仪门不远处有钓鱼台,高1米多,长6米,宽16米多,有石阶可登;过钓鱼台,就是拜庭,拜庭用28条木柱撑起,山墙用牡蛎壳砌成,面积400多平方米,屋顶由两座硬山顶合成,侧看似M形,每根大柱约有两人合抱般粗的 。沙湾留耕堂是凝聚何氏宗族文化和岭南建筑文化的精髓,是沙湾古镇的标志性建筑 。
2019年10月,沙湾留耕堂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中文名:沙湾留耕堂
地理位置: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
始建时间:南宋德佑元年(1275年)
占地面积:3334.45 m²
保护级别: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国务院
编号:8-0408-3-211
沙湾留耕堂
沙湾留耕堂几毁几建,现时的面貌由清康熙年间扩建而成 。
结构
留耕堂
第一进:山门
山门
大天街正北面是沙湾留耕堂正门,门上为红底金字“何氏大宗祠”横匾,门两边的一副对联——“前人修后人续享之绵绵,大宗同小宗异钦于世世。”。正门的两扇大门由质地坚硬的木料制成,门上用中国重彩壁画的传统手法各绘一员金盔金甲的武将作门神。在门的两边各是有一个石鼓,鼓座基上刻有吉祥图案,正面刻的是狮形瑞兽;侧面刻有“老龙教子”、“三阳启泰”等吉祥图案。大门东西两侧各由三条石柱和木柱及金字托梁所组成包台。前是礼台,接礼所用;后是“八音台”,迎宾唱名所用。另外还有“出孝、“入弟”两间鼓楼,它们一起构成留耕堂的门面,已初步展现出这座古建筑的恢弘气象。正门门顶的横梁是在古建筑学上被称为“驼峰”的33个三重如意斗拱,雕刻内容或奇花异卉、飞禽走兽,或历史故事人物。整座前门,梁、枋、斗拱共同构成了一组精美的岭南建筑艺术珍品 。
第二进:仪门
三凤流芳牌坊
过碑坊,到红砖铺就的丹墀(大天井),碑坊额上有“三凤流芳”四个大字。这是为了表彰沙湾何氏祖先在北宋后期考取进士的三兄弟,这三人在当时被尊称“何家三凤” 。
第三进:月台象贤堂
象贤堂
象贤堂由4条石柱和21条两人合抱的木柱支撑。梁、枋、驼峰斗拱均有三纹鸟兽、花果虫鱼等复杂木雕 。
第四进:东西庑廊
第四进是后寝和东西庑廊,廊中八个被雕成仰覆莲花瓣的红砂石柱基础是明代的遗物。后座有五间房子,其东、西、中三间是放置祖宗牌位的地方,后座正中下檐挂着白底黑字的“留耕堂”横匾,中间的两根柱子上一副木刻对联:“阴德源从宗祖种,心田留与子孙耕。”。现后寝东西两边是番禺历史人物像展,西边有广东音乐典雅派的“何氏三杰”——何柳堂、何少霞、何与年三人的铜像;东边有番禺清代诗人屈大均,岭南画派三杰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等塑像。在寝殿的东西间,有番禺的民间艺术——沙湾飘色的雕塑 。
特点
沙湾留耕堂
明朝石雕
月台石雕壁画
“大宗伯”横匾
沙湾始祖何德明迁来后,他的儿子何起龙中了进士。100多年后,何起龙的曾孙何子海延续了祖辈的辉煌,他极具文采,为官清廉,深得明初名士宋濂等人的赏识。
为表彰何氏曾祖孙俩的功绩,广东行省中书参知政事郑允成为何起龙立了一块金石绿底的“大宗伯”楷书横匾,置于沙湾留耕堂的象贤堂内,意思即何起龙官至太常寺卿,是当时的“大宗伯” 。
荫德原从宗祖种,心田留与子孙耕 。
前人修后人续享之绵绵,大宗同小宗异钦于世世 。
地址
沙湾留耕堂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北村的翠竹居与承芳里两坊之间 。
沙湾古镇-留耕堂
门票
RMB5元/人
交通
乘车:市桥镇内各大汽车站乘“市桥-沙湾”班车或6路公共汽车“沙湾戏院”站。
自驾:从广州到市桥后,经市桥三桥或市桥大街都可以到达沙湾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