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木草堂 编辑
万木草堂原为邱氏书室,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中山四路长兴里3号,始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 ,是广东省邱氏子弟到省城应试的居住处。中法战争后,戊戌维新运动领袖康有为在此创办万木草堂。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康有为与其弟子梁启超、陈千秋等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为国家培养有识之士与栋梁之才,特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并在此聚徒讲学,之后更是在万木草堂策源发起中外闻名的戊戌变法,从而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一道浓墨重彩。万木草堂不同于封建旧式学府,它与封建教育分庭抗礼, 培养学生志在用新的观念与方式改造中国与社会,培养和造就大批维新变法骨干。
2019年10月7日,万木草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万木草堂
外文名:The Myriad Trees Academy
地理位置: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中山四路长兴里3号
所处时代:清代(1804年)
占地面积:663 m²
保护级别: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放时间:9:00-12:00,14:00-17:00,周一闭馆
万木草堂正门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康有为在广州大塘街的祖屋“云衢书屋”正式开讲,梁启超与友人陈千秋拜入康有为门下,成为康有为的得意门生和得力助手。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在梁、陈二人的建议下,康有为将书屋迁至长兴里拐角处的邱氏书室,这里绿树成荫,环境清幽。取培植万木、培养栋梁之材的含义,康有为将书室命名为“万木草堂”,并定下了“激励气节,发扬精神,广求智慧”的办学宗旨。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又因弟子渐增,迁至广府学宫仰高祠。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9月,随着戊戌变法失败,康有为逃亡日本,万木草堂被清政府查封。
万木草堂
万木草堂是中国近代维新派创办的著名学堂,古味十足。其建筑材料以青砖、麻石和杉木为主,保持了原来的风格。草堂主要分为讲堂、“书藏”、康有为休憩室3个部分。讲堂是康有为开堂讲学的地方,重修后模拟了当年书堂的场景;模拟的“书藏”内有几排书柜、书桌,墙上还挂着一幅古画,室内有一张办公桌和一张大床。
相关制度
万木草堂的招生没有年龄、职业的限制,也不需经过考试。投奔康门之下的学生,有其他书院慕名转来的,也有经亲戚朋友介绍过来的;有科举及第的举人,也有担任知县的朝廷命官。康有为之收徒,必先经过交谈,以察其志向。梁启超说:“先生初接见一学者,必以严重迅厉之语,大棒大喝,打破其顽旧卑劣之根性,以故学者或不能受,一见便退;其能受者,终身奉之,不变塞焉。先生之多得得力弟子,盖在于是。”
万木草堂学生管理实行学长制,选用优秀学生在学生中负指导之责,并分工管理一项工作。例如“博文科学长”,负责协助教授及分校功课;“约礼科学长”,劝勉品行纠检威仪;“干城科学长”,督率体操。另设“书器库监督”,管理图书仪器。
相关人物
清嘉庆九年(1804年)增城举人邱觉黉倡议,经广东十府十州八十邱姓宗亲决议,由增城县、阳山县、乳源县、平远县、博罗县、河源县、大埔县、镇平县、从化县、花县等十二丘(邱)氏族人在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集资创办邱氏书室。因广府邱氏多为河南邱氏分支,故以河南堂为堂号。中法战争后,康有为为了宣传其维新变法思想和培养变法人才,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租借“邱氏书院”作为讲学堂,创办了万木草堂,聚徒讲学,宣传改良主义思想,开展政治活动,成为戊戌变法策源地。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万木草堂迁至卫边街的邝氏宗祠(今广卫路附近)。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因来学者众,遂迁至广府学宫仰高祠(今文明路广州市第一工人文化宫内)。习惯上,人们将康有为在这三址所办的学堂统称为“万木草堂”。
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
地址
万木草堂位于广东省广州市中山四路长兴里3号。
万木草堂陈列馆
交通
地铁一号线农讲所站A出口;27路 ; 102路 ; 107路 ; 108路 ; 191路 ; 215路 ; 215路长线 ; 233路 ; 243路 ; 833路 ; 高峰快线52路中山五路站。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中国共产党广东区执行委员会旧址
上一篇 沙湾留耕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