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风采堂 编辑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平风采堂开平风采堂

开平风采堂,又名名贤余忠襄公祠,简称“名贤祠”,位于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市风采中学内,总面积约5364平方米。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始建开平风采堂。民国三年(1914年),竣工。开平风采堂,是开平、台山两地余姓族人纪念他们的祖先余靖而修建的,由风采堂和风采楼两个主体建筑物和门楼与环形祠围墙构成,拥有三进六院十五厅堂的岭南庭院式布局。风采堂在建祠之初就是祠庠合一,中间为祠堂,东西两翼为学校。名贤祠在建筑设计上大胆应用西式结构,如柱式、拱券、窗饰、铁柱等。风采堂的结构形式既继承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民族风格,又吸取了西洋建筑的艺术特色,结构严谨,瑰丽宏伟,在侨乡建筑里独具一格,祠内各种装饰大量运用石雕、木雕、陶塑、泥塑和铁铸等传统工艺,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

2019年10月,开平风采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开平风采堂

地理位置: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市风采中学内

所处时代:1914年

保护级别: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8-0671-5-155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始建开平风采堂。

民国三年(1914年),开平风采堂竣工。

2020年,风采堂被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平市对风采堂进行升级改造。

建筑格局

编辑

开平风采堂

开平风采堂,又名名贤余忠襄公祠,简称“名贤祠”,是开平、台山两地余姓族人纪念他们的祖先余靖而修建的,由风采堂和风采楼两个主体建筑物和门楼与环形祠围墙构成,拥有三进六院十五厅堂的岭南庭院式布局,总面积约5364平方米。名贤祠位于三江汇聚的荻海埠头。这里三面环水,江面开阔,荻海埠头向潭江延伸。风采堂在建祠之初就是祠庠合一,中间为祠堂,东西两翼为学校。名贤祠在建筑设计上大胆应用西式结构,如柱式、拱券、窗饰、铁柱等,而在艺术装饰方面却采用石雕、砖雕、木雕、灰塑、陶塑、瓦顶琉璃等这些传统中式建筑艺术,令整座建筑熔中西建筑艺术于一炉,中西合璧。

开平风采堂

主要建筑

编辑
风采堂

风采堂

风采堂,祠堂的正门上大字书写“名贤余忠襄公祠”。名贤余忠襄公祠总面阔54.80米,总进深50.8米,总建筑面积约3765平方米,采用砖、石、钢、木和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建筑形制和装饰以岭南宗祠特色为主,巧妙地揉进了西洋建筑元素,将中国、希腊、罗马和伊斯兰的建筑艺术以及西方的工业技术溶于一体,为多元文化融合的典范。

门楼

门楼门楼

门楼原是祠堂和学校的门口,四柱八角,八犄挑檐。门楼上方彩绘左边是菊花,代表“人淡如菊”;右边是荷花,代表“心清若荷”。小门楼向东而立,开学之季上学之时,朝阳直照门面,寓意学子朝气蓬勃、前程光明;门前窄后宽,寓意学子要保持虚怀若谷的心境,既入宝山就应满载而归。

风采楼

开平风采堂

风采堂后建有风采楼,是一栋三层城堡式建筑。“风采楼”三字由明朝大儒陈献章题赠。风采楼建筑面积约635平方米,砖混结构,建筑采用了严谨的三段式构图,西式四坡屋顶;四角设盔式穹顶及塔楼,建筑雄伟端庄,在岭南现存西洋古典建筑中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历史文化

编辑
相关人物

余靖(1000~1064年),广东韶关曲江人,北宋政治家、外交家、思想家和文字家,从政四十一年,官至工部尚书,卒后赠刑部尚书,谥“襄”,后人尊称为“忠襄公”。他一生为国家竭智尽忠,建策匡时,抚民治吏,三使契丹,两平蛮寇,光辉业绩彪炳青史,动人风采流芳百世。他与范仲淹欧阳修尹洙被尊为北宋“四贤”,与欧阳修、王素蔡襄被称为“四谏”,是继唐代张九龄之后岭南地区又一位历史文化人物,被后人称为“异代九龄”。余靖在从政期间撰写《从政六箴》,总结出“清”“公”“勤”“明”“和”“慎”六字为官原则,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警戒自己,做一个清正廉明、为国为民的好官。

文物价值

编辑

开平风采堂开平风采堂

风采堂的结构形式既继承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民族风格,又吸取了西洋建筑的艺术特色,结构严谨,瑰丽宏伟,在侨乡建筑里独具一格,祠内各种装饰大量运用石雕、木雕、陶塑、泥塑和铁铸等传统工艺,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

保护措施

编辑
2019年10月,开平风采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所获荣誉

编辑
2012年,中共开平市纪委深度挖掘和总结提炼余靖的从政理念和勤廉事迹,建设风采堂廉政教育基地;2014年1月,开平风采堂获评“广东省反腐倡廉教育基地”。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开平风采堂位于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市风采中学内。

风采堂

交通信息

自驾:自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开平风采堂,路程约4千米,用时约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