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州开元寺 编辑
潮州开元寺,前身为“荔峰寺”,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区甘露坊,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诏令全国挑选十大州郡各建大寺,以“开元”名之,潮州开元寺便是其一。
潮州开元寺内建筑有四进,分别为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中轴为照壁、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玉佛楼;东侧为客堂、地藏阁、斋堂、僧舍、不俗精舍、祖堂;西侧为方丈室、观音阁、慧业堂、僧舍、诸天阁,形成庞大的四合院式建筑群。总占地面积11031平方米。该寺地方宽敞、圣像庄严、文物众多,是“粤东第一古刹”和岭东佛学院所在地,也是中国现存四大开元古寺之一,有“百万人家福地,三千世界丛林”之美誉。
1983年,潮州开元寺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开放寺院。 2001年6月25日,潮州开元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潮州开元寺
地理位置:广东省潮州市区甘露坊
所处时代:唐至清
占地面积:11031 m²
保护级别: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5-0376-3-182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宋以后多次修葺,其中以北宋元宝三年至庆历三年(1040~1043年)的修缮为最大一次。
据说光绪元年(1875年)重修时,主事的官绅认为开元寺占了全城的风水气脉,以至僧胜于俗,故刻意将大殿斗拱去掉三层,以示压制。今所见大雄宝殿屋脊微凹,屋顶坡度平缓,舒展挺拔,而上下两层屋面距离较近,好像粘在一起。
潮州开元寺虽经十次大规模修建,仍保持中轴对称、向心围合的合院式格局。潮州开元寺经历代修建,传承了宋、元、明、清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
1982年以后连续三期大规模全面修复。
潮州开元寺
潮州开元寺坐北朝南,院内古木参天,浓荫蔽日,殿堂楼宇之间花木扶疏,盆景争艳,园林环境优雅清幽。该寺地方宽敞、殿阁壮观、圣像庄严、文物众多、香火鼎盛,是“粤东第一古刹”和岭东佛学院所在地,也是中国现存四大开元古寺之一,有“百万人家福地,三千世界丛林”之美誉。山门外照壁嵌有“梵天香界”石刻。寺内建筑有四进,分别为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中轴为照壁、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玉佛楼;东侧为客堂、地藏阁、斋堂、僧舍、不俗精舍、祖堂;西侧为方丈室、观音阁、慧业堂、僧舍、诸天阁,形成庞大的四合院式建筑群。总占地面积11031平方米。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建于两层殿基之上,是开元寺最高的建筑,也是开元寺主体建筑。大雄宝殿面阔5间,进深4间,坐落在高出地面的台基上,重檐歇山顶,殿脊以葫芦、雉尾为装饰。殿身设附阶周匝,殿前有花岗石砌月胎,月台与附阶共嵌有78块石栏板,每方高80厘米、宽110厘米,分别雕刻“释迦牟尼出家”“白马窬城”“青山断发”等佛教故事,也刻有珍禽异兽、奇花异草,触目皆是。殿前栏板镌刻有“佛日增辉法轮常转,皇风永扇帝道遐昌”16个大字。殿内神案前,有元泰定二年(1325年)用陨石刻成的大香炉,净高15米,由大小6层叠成,上镌“天人献花”字样及走兽、蟋龙、变莲瓣、梅花鹿等图案,刀锋犀利,棱角分明,刻工精美。石刻板历代重修,今存多为明清之物。
天王殿
天王殿面阔11间、50.97米,进深4间、15.84米,建筑面积为807平方米。面阔为传统木构建筑之最高规格;明间较宽,其余各间渐次缩小,为较早期之布局特点,从面阔与进深比推测其为南北朝时期建筑平面遗构;以板筑贝灰沙夯墙代替末间屋架,整体性能好,墙身下厚52厘米、上薄36厘米,收分明显,以厦两头四片纵向隔寺抵住纵向水平推力,增强房屋的纵向刚度;其正立面屋顶中央高、两侧低,正面所辟胖三门明间高而次间低,保留了早期建筑手法。天王殿梁架由明间、次间、稍间、尽间以及厦头、转角五种不同形式组成。其中明间、次间、稍间三缝较为一致,尽间与厦头、转角屋架各为一种形式,均为典型的柱梁排架式结构。斗拱高度近乎柱高一半,是天王殿梁架构造之突出特点。檐柱以木石相衔接,下端为八瓣圆肚型石柱,上端为圆木柱,前檐柱上端的木柱直接墩立在石柱之上,后檐柱的木石柱之间垫有圆斗,斗底平面作十字形卯榫与石柱的顶部相交,柱础为石覆盆。后檐明、次间石金柱也安于覆盆柱础上,柱上一共安有12个圆形瓣式檐斗,层层叠叠承托着檐檁。在平梁和四椽袱底左右两端,均出二跳华拱,在六椽袱底下出三跳华拱,而在六椽袱上于四椽楸上端共叠四个圆斗,接上又叠有四个方斗承托着檐檁。天王殿明、次间屋架几乎全由铰打叠斗代替梁上矮柱。
天王殿有多达12层、高度几占柱高一半的叠梁斗拱,这种层层叠叠的绞打式叠斗,如人的脊梁一样,能将应力分散而使构架处于一种“以柔克刚”的平衡中;这种在汉代《鲁灵光殿赋》中被称为“层栌”的斗拱,使天王殿能够抗御本地常有的地震和台风袭击,历千年而不坠。
潮州开元寺
当代著名建筑学家龙庆忠教授经过缜密研究,断定“天王殿至迟为宋代遗构,其平面布置、立面构图与梁架结构均保留了不少汉朝和南北朝时期的特点,为国内现存较少见之早期木构建筑” ;而另一著名建筑学家路秉杰教授经过十多年苦苦寻找,才在天王殿找到号称世界现存最大木构建筑一日本奈良东大寺大佛殿的建筑样本 。这种在日本被称为“大佛样”的建筑模式,是由南宋宁波人陈和卿带到日本的,曾引起日本建筑界的第二次革命,其源头就在开元寺天王殿。而天王殿自宋代康定元年(1040年)建成之后,虽经多次重修,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李嘉诚先生以其家慈名义独资重修之后,依然保留原来的结构特点。
藏经楼
藏经楼保存着8大橱乾隆钦赐的雍正版《大藏经》7240卷,内有汉、番、梵对照本,还有木刻印刷的佛教故事、连环图卷,其数量之多,资料之全,为国内寺院所罕见。 系当时年居八十高龄的开元寺方丈静会法师餐风饮露,步霜踏雪,历尽艰难险阻,跨越万水千山,晋京所请,共7240卷,分装在724函中,当年只印100部,迄今完整保存下来的已不多。1987年国家文物局和国家出版署批准重印“龙藏”,因乾隆下诏撤毁部分经版和经书,致全书残缺不全,为补齐全书,文物出版社派员走访全国十多个省区寻找底本,以补缺损,最后在藏经楼找到被乾隆毁版的四函经书,得以补版。
寺中还有智诚法师抗日战争期间闭关三年刺舌血书写的《大方广佛华严经》一部,八十馀万字,字字端楷,一丝不苟。时人赞曰:“三年般若心参透,一部华严血写成。”
金刚殿
金刚殿是明代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硬山顶。
综述
潮州开元寺内文物丰富,有唐代石经幢、宋代阿育王石塔、宋代大铜钟、元代石雕大香炉、明代木雕千佛塔、清代乾隆皇帝御赐的雍正版《大藏经》等。
千佛塔
大雄宝殿内有建于明末的金漆木雕千佛塔,塔基6个柱头分别刻成6尊力士,基座6面浮雕唐僧取经故事,人物栩栩如生。基座的每个门门洞均置18罗汉及24诸天尊塑像。
千佛塔高六尺,呈六角形,计有七层,各层图案变化多端,金瓦翘檐,各悬风铃,门户相望,栏循交错,各层圆拱门之内,均刻佛像,门前则分别雕十八罗汉、二十四诸天神像,塔顶坚五层玲珑剔透小塔。整座千佛塔,结构复杂,精雕细刻,有较高的工艺和文物价值,是古代广东境内四座千佛塔之一。此外,尚有长九尺,高五尺,多层相迭,雕刻奇花瑞兽的金漆木雕大香案,上刻“万历七年岁次已卯季冬朔旦东莆陈妙月喜舍”。
石经幢
石经幢
栏楯和围栏
潮州开元寺
红铜香炉
红铜香炉
大铜钟
大铜钟
香炉
香炉
大云版
大云版
铰打叠斗
天王殿明、次间屋架几乎全由铰打叠斗代替梁上矮柱。铰打叠斗的“铰”指构件节点的卯榫形式;“打”指完成这种卯榫的过程与方法;“叠斗”指垂直方向的构件由一副一副的十字斗拱重复垒叠而成。
铰打叠斗是斗拱的一种形式,一种原始的形成于排架柱梁结构的形式。它可以代替柱的作用,在某些场合起到柱所不能起的作用,可称之为柱的一种特殊形式。历来认为斗拱由屋檐悬挑出跳的支撑物一栾演化而来,重点解决房屋屋盖沿水平方向的屋檐延伸;铰打叠斗作为柱的一种形式,可推测由柱的长度方向的组合演化而来,是为解决房屋屋盖沿垂直方向增高所采取的措施。排架式柱梁屋架大量运用穿插做法,由于铰打叠斗的应用可由插榫转化为阴阳嵌卯接,即由水平方向的安装程序转化为沿垂直方向的装配方法,既增强了构造节点沿水平方向的牵连拉固作用,又是构成排架式柱梁屋架的-种装饰。天王殿屋架上层层叠叠的铰打叠斗,可能类似古书记载的搏栌,即斗拱最古老最原始的形式。也许是构成后代成朵铺作的基本体。
地理位置
潮州开元寺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区甘露坊。
开元寺
交通信息
自驾前往潮州开元寺:从潮州市区出发,路程大约2.8千米,约需11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