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影塔 编辑

湖北省武汉市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无影塔无影塔

无影塔,又称兴福寺塔,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武珞路509号洪山公园内,始建于南宋咸淳六年(1270年),于1962年迁建至洪山公园内 。

无影塔是四层仿木结构重檐楼阁式建筑,高约11.25米,全为石块垒砌而成。塔为平面八角形,初层塔塔身颇高,立于须弥座和仰莲座之上,须弥座直径为4.25米;除第一层之外,二、三、四层又以层檐分上下两层,上层每面辟有假门;檐下有石刻仿木斗拱,底层每面四组,其他层各面为三组,塔顶刹已损毁。无影塔修筑年代确凿、形制古朴,可作为武汉地区古建筑断代的重要标尺,对研究佛教史亦具有较重要的价值 。

1956年11月,无影塔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无影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无影塔

地理位置: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武珞路509号洪山公园内

所处时代:南宋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7-1213-3-511

别称:兴福寺塔

历史沿革

编辑
南朝梁承圣年间,晋安寺始建,又称小塔寺。

隋仁寿元年(601年),晋安寺改称兴福寺,后毁于战火。

南宋咸淳六年(1270年),重建兴福寺,并筑兴福寺塔(无影塔)。

清朝晚期,太平天国军攻打武昌城,兴福寺建筑皆毁于战火,唯有无影塔幸存。

1953年,中央民族学院武汉分院(现中南民族大学前身)修建校舍,兴福寺废址和无影塔被围入学院之内。

1962年,无影塔塔身出现裂缝,随后从洪山东麓移建至洪山西麓的洪山公园内 。

建筑格局

编辑
无影塔是四层仿木结构重檐楼阁式建筑,高约11.25米,全为石块垒砌而成。塔为平面八角形,初层塔塔身颇高,立于须弥座和仰莲座之上,须弥座直径为4.25米;除第一层之外,二、三、四层又以层檐分上下两层,上层每面辟有假门;檐下有石刻仿木斗拱,底层每面四组,其他层各面为三组,塔顶刹已损毁。石塔每层上部外壁设龛,逐层减小,龛中嵌有佛祖、菩萨、罗汉、天王、力士、供养人等石刻浮雕和花草动物纹饰。底层八面佛龛中,唯有北向龛中尚存一尊菩萨,头部已损毁。底层南面小龛两侧刻有文字“住大洪山胜象兴福禅寺重修开山当代主持传法沙门净聚建”,左侧为“咸淳六年岁次庚午四月浴佛日知事僧宗傑谨题” 。

无影塔的一个特点是塔层,一般古塔多为奇数层,而无影塔是四层,偶数分层,这在中国古塔建筑中较为罕见 。

<p>无影塔

无影塔

无影塔

无影塔

无影塔

无影塔

无影塔

无影塔

无影塔

无影塔

无影塔

无影塔

无影塔

无影塔

无影塔

无影塔

无影塔

无影塔

文物遗存

编辑

鎏金释迦牟尼佛立像鎏金释迦牟尼佛立像

鎏金释迦牟尼佛立像

鎏金释迦牟尼佛立像于1962年拆迁无影塔时被发现。通高44厘米,造型生动,神态安详,其身后附有火焰背光,是南宋时期的佛教艺术珍品。现存于武汉博物馆内 。

历史文化

编辑

实际效用

《江夏县志》载,无影塔下有一浪花井,常沸涌如浪,其脉通江,建塔以镇此。又曰“建塔以安澜焉”。根据记载无影塔的实际效用是用以镇压地下水眼的防洪设施 。

传说轶事

相传,无影塔在洪山东麓原址时,每年夏至中午时分,塔身都没有影子。其实,建筑物是否无影,是由所在地理位置决定的。在北半球夏至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正午时分,北回归线地区就会出现短暂的“立竿无影”现象。这一天,在中国南方的广东、广西、云南等部分地区,都能看到“无影”现象 。

文物价值

编辑
无影塔修筑年代确凿、形制古朴,可作为武汉地区古建筑断代的重要标尺,对研究佛教史亦具有较重要的价值 。

文物保护

编辑
1956年11月,无影塔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2013年3月5日,无影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无影塔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武珞路509号洪山公园内。

无影塔

交通路线

公交

湖北省武汉市内乘坐401、413、503、510、518、521、538、540、564、576、583、587、593、596、628、702、703、715、723、728、797、804、811、YX518、YX703路公交车,在武珞路丁字桥站下车前往。

地铁

湖北省武汉市内乘坐地铁2、4号线,在中南路站下车前往。

驾车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人民政府距离无影塔约4.4千米,驾车约1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