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来亨抗清遗址 编辑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来亨抗清遗址李来亨抗清遗址

李来亨抗清遗址,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茅麓山区,是明清时期的古遗址。

李来亨曾被朝廷封为临国公,在遗址处建立帅府。明末李自成起义失败后,李来亨率数万部众人川鄂边境驻军百羊寨、茅麓山等地。康熙初年清廷调集三路大军围攻,李来享屡败清军,援绝粮尽举家自焚。抗清遗迹主要有17个城寨和7个洞寨以及百羊寨战壕落步河壕沟、七步半古道、炸子岭桥、百羊桥、张家湾桥、圣帝行宫遗址、茅麓山井、茅麓山堰窝池石礁窝等。李来亨抗清遗址是大顺军抗清的实物证据,大部分保存较好,古道与桥梁沿用至今。这些遗存,对清初汉民族抗清史的研究有重要价值。

2013年3月5日,李来亨抗清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李来亨抗清遗址

地理位置: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茅麓山区

所处时代:明至清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0354-1-354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清顺治八年(1651年),李来亨由黔东北经西入驻兴山县境(光绪:《兴山县志》卷十六《兵事志》转引康熙旧志),联合其他抗清力量,在川鄂边境坚持抗清斗争达十四年之久。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李来亨在百羊寨“帅府”附近建筑了一所关帝庙。庙前立了一块“圣帝行官之碑”。

1975年,国家对李来亭抗清遗址一圣帝行宫之碑进行维修。

2021年3月,兴山县文物事业管理局在兴山县峡口镇秀龙村家岭新发现了一处李来亨抗清遗址—砂坡寨。

建筑格局

编辑

李来亨抗清遗址城门李来亨抗清遗址城门

李来亨抗清遗址散布于南阳镇百羊寨村、落步河村、阳泉村;黄粮镇百城村、界牌垭村、金家坝村、居委会;昭君镇响龙村、青华村;峡口镇建阳坪村、双坪村、秀龙村、岩岭村、李家山村;古夫镇深渡河村、古洞村、深渡河村、北斗村;榛子乡育林村。抗清遗迹主要有17个城寨和7个洞寨以及百羊寨战壕落步河壕沟、七步半古道、炸子岭桥、百羊桥、张家湾桥、圣帝行宫遗址、茅麓山井、茅麓山堰窝池石礁窝等。

主要建筑

编辑
百羊寨

百羊寨百羊寨

百羊寨,原名王殿坪。李来亨来到茅麓山与清军的第一次战斗中,他下令驱赶尾巴上带着鞭炮冲向清军的几百只羊群,吓得清军抱头鼠窜,明军大胜。他将王殿坪改名百羊寨,庆祝胜利。在百羊寨村公所的山下,是李来亨三万多部队驻扎屯田的营地,占地约3万平方米。李来亨被永历朝廷封为临国公,在这里建立起庄严的帅府。虽然帅府早被清军夷为平地,但屋基犹在,散落着砖头、瓦片。

百羊寨四面环山,形势险要,易守难攻。其周围分布有李来亨建圣帝行宫碑、瞭望台、点灯台、炮台、七步半台阶等多处遗址。

砂坡寨

砂坡寨砂坡寨

砂坡寨,位于和香溪河基本一致南北走向的砂坡山脊顶端,海拔约652米,寨子平面呈半圆形,东西宽3~19米,南北长40~45.7米,面积约709平方米,东边是陡峭的悬崖,西边是坡度为70度的陡坡,地势险要,视野开阔,周围山峰和香溪河尽收眼底,基本位于周围10个山寨的中心,和周围山寨相望相守,彼此呼应。

砂坡寨砂坡寨

寨墙下部由砂砾石块砌筑,厚1.2米,高0.5米~1.2米,石墙上部为夯土墙,残厚0.55米,残高2.5米。寨东北和东南面对香溪河分别保存两座长2.5米、宽4.5米的炮台。

文物遗存

编辑
圣帝行宫碑

圣帝行宫碑圣帝行宫碑

圣帝行宫碑为青石质料,方座,圭形首,通高4.48米,宽0.96米,厚0.2米。毛登寿为碑撰文“大将军印太子少保临国公清涧李来亨鼎建”碑帽正面雕刻着二龙戏珠,额篆书“为建兴山县圣帝行宫碑记”,正文楷书1130余字,记录兴建圣帝行宫事,并附各营总兵官职及姓名。

历史文化

编辑
相关人物

李来亨(?~1664年),明清之际农民军将领。初随父李锦联明抗清。父死后,又随高一功由黔入蜀。高一功途中为孙可望所杀,李来亨力战逃脱后率部驻扎于四川、湖北间,自耕自给,与刘体纯等并称夔东十三家,反抗清朝的统治。后与李定国等共同抗击清军的进攻。奋战数年后,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于茅麓山九莲坪(今湖北兴山西北)力竭弓尽,全家自焚,英勇牺牲。

文物价值

编辑
李来亨抗清遗址是大顺军抗清的实物证据,大部分保存较好,古道与桥梁沿用至今。这些遗存,对清初汉民族抗清史的研究有重要价值。

保护措施

编辑
2013年3月5日,李来亨抗清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李来亨抗清遗址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茅麓山区。

李来亨抗清遗址风景区

交通信息

自驾:自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李来亨抗清遗址,路程约21.4千米,用时约40分钟。

下一篇 杨家湾老屋

上一篇 南襄城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