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漳山寨群 编辑
南漳山寨群,大部分山寨位于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板桥镇,总面积达800万平方米,是明代至清代时期的古遗址。
南漳山寨群萌芽于史前,成型于楚汉,繁荣于明清。现存山寨数以千计,有名称、有规模的计有千座以上,其中代表性的386座已载入历史文物保护名录。南漳山寨群从类型上可分为山寨、洞寨、寨堡三种,它汇集了社会、历史、军事、民俗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南漳古山寨群入选全国文物“百大新发现”。南漳山寨群,不仅凝聚了古代工匠艺人的智慧,而且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古代人们利用天然屏障和人工石筑建筑,集防御、驻守、演兵等完备的军事设施,以及寨、寺融合的民俗文化现象,实属东方乃至世界文明史上不可多得的一处代表性文化遗产。这对于古代军事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实证,为专家学者进行历史、宗教等领域的研究补充了可靠的依据。因而,南漳山寨群,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
2013年3月5日,南漳山寨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南漳山寨群
地理位置: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板桥镇
所处时代:明代至清代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7-0353-1-353
春秋寨,始建于东汉末年。
张家寨,始建于明清时期。
青龙寨,始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
樊家寨,始于明朝完善于清代。20世纪70年代,原樊家寨村部曾将寨堡作为办公场所,之后,村部迁建,村民将堡内房屋及其它设施拆除辟为农田,堡墙上部有局部损坏,荒弃山野。
尖峰岭寨,完善于清代。
2007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南漳县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山寨被收入国家文物保护名录。
南漳山寨群,共包括300多座山寨,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山寨多位于南漳县板桥镇,其中以卧牛山寨、春秋寨、樊家寨,青龙寨、尖峰岭寨和张家寨等最为突出。
地理位置的选择上,山寨一般建在坡度大、山势陡、海拔高的山顶,有的则建在古道旁、关隘处、河流边。前者可谓高瞻远瞩,居高临下,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后者扼水陆通道和重要关口,必要时可以封锁河道与关口,如尖峰岭寨、雷公寨就建在河畔的险峰上,青龙寨则建在南漳进入板桥的古道边。从内部设置与构造上看,突出防御功能,防御体系完备,防御设施一应俱全。大多数古山寨都有坚固的寨(城)墙、巡逻的巡道、厚实的城门,门楼上还建有二至三层的石碉楼。寨墙内外设有哨卡、哨所,山寨内设有兵营和校场。如卧牛山寨现存7个瞭望塔、3个炮塔,沿内寨(城)墙根每间隔百米设有哨位掩体。有的山寨和古代的城市一样建有廓城或瓮城,如樊家寨。建筑形态上,山寨多由寨(城)墙、生活住房、祭祀建筑构成,集防御、居住、祭祀功能于一体;在建筑设计上,注重环境的选择,如春秋寨三面环水、一面倚山。由于寨墙与山体自然有机地结合。在选材上,通常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建筑主体大多为石材,也有夯筑,门窗屋顶则是石木混用,在坚固实用的前提下注重美观。
张家寨
张家寨
春秋寨
春秋寨
樊家寨
樊家寨
樊家寨布局规整,坚固森严,主体结构保存完好。
青龙寨
青龙寨
山寨依山盘旋而建,坐东朝西,东低西高,东西长约127米,南北宽20~40米,设有东门、西门,寨内石筑房屋32间,各间房均有观察窗或射击孔,分布面积约381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80平方米。石房顺山脊分为南北两侧建造,中间形成一条狭长梯形通道,内侧石房门与通道相连,是城堡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结合。布局严谨,高低错落,井然有序,集雄、险、奇、秀于一体。
卧牛寨
卧牛寨
山寨依山取势成南北走向,跨越三个山头,寨墙周长约4181米,分布面积约1.1平方千米,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沿寨墙修筑有马道和步行通道、碉堡、寨门、垛口、炮台、瞭望台、掩体等防御工事,寨内有不同时代建造的石房、庙宇375间,可屯兵8000人左右。城内修筑有演兵场、跑马场、校场、点将台等军事设施,还有明、清时期的碑刻,石雕等重要文物。
尖峰岭寨
尖峰岭寨
尖峰岭寨是整个南漳西南防御体系的中心。据专家考证系军事堡寨,山寨四周陡峭如削,漳河从岭下环绕而过,形成龙王峡。山脚下一条主干道连接襄阳和宜昌,该寨扼守水陆两路的重要通道。
山寨建筑依势就形,建筑在山顶的一块三角地带上,坐西朝东,寨内地势西高东低,南北地势处于低洼,东西北各有一门,东门门楼上部残缺,西门门楼保存较好,北门墙体有部分塌陷,东门左侧有一直径70公分的碓窝,右侧有一碾盘,直径为190公分,寨墙最高处5米,最宽处3.38米,山寨围墙有局部损坏,寨内房屋密集,墙体保存较好。分设箭垛和周圈箭道,各宽550厘米,设单门进入寨堡内部,位于短底边的正中间,只设单门是为了减少防守的薄弱点,进而节省防御力量。
尖峰岭寨在靠近寨墙南部和北部分别发现了4块石碑,根据碑文记载南部有三间粮仓,西门内10米处的大殿曾拟作“关帝庙”,庙内有2根柱础(有碑文)。
清嘉庆初年,白莲教首先起事于湖北宜昌地区,其后王聪儿、姚之富等起义于襄阳黄龙垱并迅速成为义军的主力,在鄂豫渝陕等地运动,游击作战。在与义军的军事对抗中,清廷先后被攻克和占据的州、县城池达204个,被击毙的副将以下将弁400多名,一、二品大员20余名,花费白银二亿两,死伤军民数以千万计。最后,垂死挣扎的清王朝终于找到了一种方法一一办团练、建寨堡,用坚壁清野政策来困杀起义军。坚壁,就是建筑守御的高大寨堡,清野,就是遇警时将民众无论老幼、牲畜粮秣等统统强制性移人寨堡内。这一政策始于南漳及周边的襄阳,孝感等地区,效果明显。白莲教兴起之初,起义军“所到之处,有屋舍以栖止,有衣食火药以接济,有骡马刍草以夺骑更换,有逼协之人为之向导负运”。但随着“团练寨堡”的兴起与逐步完成,义军与群众的联系被完全隔断,失去了兵马来源,也失去了粮秣、向导、负运、资讯等资源,逐步陷入绝境而迅速衰弱并最终失败。
地理位置
南漳山寨群大部分山寨位于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板桥镇。
春秋寨景区
交通信息
自驾:自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南漳山寨群,路程大约70千米,用时约1小时30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