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遗址 编辑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居遗址安居遗址

安居遗址,位于湖北省随州市随县安居镇王家楼村八组,是历经周代、汉代的古遗址。

1957年11月,安居遗址被发现。遗址内城南北长约190米,东西宽约170米,东、西、北三面墙基保存较好,部分墙体高出地面近1米,基底宽约10米。南部城墙被现代民房占压覆盖。东、北城墙外发现有护城壕沟,宽约10米。北面现地表约2米以下亦发现护城壕淤泥。外城大都已毁弃,只在内城外西北方向一公里处发现有多处夯土,判断为外城基址。城内东南角有一处夯土台基,西北部文化层厚约0.8米,城内还采集到春秋至汉代的遗物标本,同时在城址的西部和北部,发现有包含汉瓦的地层和汉墓打破城墙的情形。安居城址北约1千米的羊子山墓群,是西周早期贵族墓地,曾出土批量青铜器,大多青铜器都有鄂侯字样的铭文。安居遗址的发现,为确定古鄂国、曾(随)国都城地望提供了重要信息,对破解曾随之谜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2013年3月5日,安居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安居遗址

地理位置:湖北省随州市随县安居镇王家楼村八组

所处时代:周代、汉代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7-0345-1-345

历史沿革

编辑

安居遗址安居遗址

1957年11月,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安居遗址。

1980年10月,随州市博物馆在羊子山正式发掘了一座土坑竖穴墓。

1984年4月,为配合有关课题的研究,武汉大学荆楚史地与考古研究室派王克陵、王光镐、徐少华一行三人前往该安居镇考古调查,初步查明了安居遗址。

2013年,湖北省政府命名羊子山古墓群和故都遗址为安居遗址。

遗址特点

编辑
安居城址

安居遗址安居遗址

安居遗址内城南北长约190米,东西宽约170米,东、西、北三面墙基保存较好,部分墙体高出地面近1米,基底宽约10米。南部城墙被现代民房占压覆盖。东、北城墙外发现有护城壕沟,宽约10米。北面现地表2米以下亦发现护城壕淤泥。外城大都已毁弃,只在内城外西北方向一公里处发现有多处夯土,判断为外城基址。城内东南角有一处夯土台基,西北部文化层厚约0.8米,城内还采集到春秋至汉代的遗物标本,同时在城址的西部和北部,发现有包含汉瓦的地层和汉墓打破城墙的情形。

人工沟渠

安居遗址南部,有一条人工沟渠,始于溠水,由西南向东北延仲,终于台地前部东南侧。终端处系一水塘,当地人称”朝天堰“。此水沟在六十年代1:5万的地形图上,尚连贯成线,经多年铺路建房,仅余断续的沟、塘聊现踪迹。现存的零星部分宽7~40米不等,深约3~5米之间。从位置与形状看,此沟渠似乎与遗址特别是建筑台基遗址有一定关系。

羊子山墓群

安居遗址安居遗址

安居城址北约1千米的羊子山墓群,是西周早期贵族墓地,曾出土批量青铜器,大多青铜器都有鄂侯字样的铭文。

文物遗存

编辑

 瓦当 瓦当

安居遗址内采集陶器以泥质灰陶、夹砂红陶为多,还有泥质红陶、褐陶及少量夹砂灰陶、褐陶等。纹饰以绳纹为主,另有少量弦纹。能辨认器型的有瓦、瓦当、鬲、豆、盆、罐等。

安居羊子山青铜尊安居羊子山青铜尊

1976年8月,安居遗址东北约1千米的羊子山出土了一件青铜单把尊,估计出自墓葬。尊体呈椭圆形,敞口、长颈、腹下垂,圜底、圈足,腹内有八字铭文。从尊的形制和铭文字体看,器属西周早中期。有鄂侯之器出土,自当说明墓主人级别较高。

安居羊子山鄂侯方罍安居羊子山鄂侯方罍

羊子山墓地出土了十八件青铜器,其中两件分别有“戈父辛”“子父癸”的铭文。从铜器形制、花纹观察此墓年代属于西周中期。

研究价值

编辑
安居遗址的发现,为确定古鄂国、曾(随)国都城地望提供了重要信息,对破解曾随之谜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保护措施

编辑
2013年3月5日,安居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安居遗址位于湖北省随州市随县安居镇王家楼村八组。

王家楼村

交通信息

步行:自湖北省随州市随县安居镇人民政府步行前往安居遗址,路程约900米,用时约14分钟。

下一篇 庙台子遗址

上一篇 擂鼓墩古墓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