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头山遗址 编辑
彭头山遗址,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城头山镇,是新石器文化早期遗址。
彭头山遗址为长江中游地区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已定名为彭头山文化。彭头山遗址有少量石家河文化、东周及宋代遗存。年代为距今9400~8200年。彭头山遗址的发掘,进一步完善了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形成了彭头山—皂市下层—大溪—屈家岭—石家河文化的发展脉络。
2001年6月25日,彭头山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彭头山遗址
地理位置:湖南省常德市澧县城头山镇
所处时代:新石器时代
占地面积:约 10000 m²
保护级别: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批准文号:国发〔2001〕25号
编号:5-092-1-092
类别:古遗址
城头山遗址
彭头山遗址出土的石器中磨制石器数量虽少,但普遍加工较精,通体细磨,表面光滑。出土的陶器除陶支座外,其它各类器物皆有人为掺和的大量稻壳、稻谷或其它有机物。陶胎呈黑色或深灰色,但内、外器表全部为红色,似涂陶衣层。器形有深腹罐、双耳高罐、盘、钵、釜、支座、盆、三足罐、碗和碟。大多器物上饰绳纹。施纹的主要方法有拍印和滚压两种。而其中的钵、釜、支座就是如今俗称"炖钵儿"的雏形。陶片的泥料中夹大量碳化的稻谷、稻壳,虽经高温灼烧变形缩小,专家们认定其为栽培稻,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的资料。
根据石质、形制和制法,遗址石器可分为细小燧石器、大型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三类。前两类数量多,所有石器皆选河卵石作原料。细小燧石器有刮削器(石片、石核)、锥形器、雕刻器三种。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末期,而延续到新石器时代中期,具有强烈的地域特点。大型打制石器类别组合简单,制作粗糙,只有砍砸器、刮削器、石锤三种,石质为不同颜色、质地的砂岩。磨制石器数量虽少,但普遍加工较精,通体细磨,表面光滑。目前已经发现的加工方法有切割、刮削、细磨、两面对钻成孔、刻划等。器物种类较简单,主要以装饰品石棒为主,还有钻孔石管等。生产工具极少,仅见石斧,但功用不明确。石质多为黑色油页岩类,致密光润,硬度较小。
彭头山遗址出土器物上残留的水稻印痕
彭头山遗址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痕迹——稻壳与谷粒,为确立长江中游地区在中国乃至世界稻作农业起源与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奠定了基础。
文保碑
地理位置
彭头山遗址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城头山镇。
彭头山遗址
交通指南
从二连浩特—广州高速公路澧县收费站出口,开始驾车前往彭头山遗址,路程大约有18千米,需用时25分钟。
从安乡—慈利高速公路澧县南收费站出口,开始驾车前往彭头山遗址,路程大约有18千米,需用时27分钟。
从安乡—慈利高速公路临澧北南收费站出口,开始驾车前往彭头山遗址,路程大约有21千米,需用时24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