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头山遗址 编辑

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彭头山遗址彭头山遗址

彭头山遗址,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城头山镇,是新石器文化早期遗址。

彭头山遗址为长江中游地区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已定名为彭头山文化。彭头山遗址有少量石家河文化、东周及宋代遗存。年代为距今9400~8200年。彭头山遗址的发掘,进一步完善了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形成了彭头山—皂市下层—大溪—屈家岭—石家河文化的发展脉络。

2001年6月25日,彭头山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彭头山遗址

地理位置:湖南省常德市澧县城头山镇

所处时代:新石器时代

占地面积:约 10000 m²

保护级别: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批准文号:国发〔2001〕25号

编号:5-092-1-092

类别:古遗址

历史沿革

编辑
彭头山遗址是澧县文物考古人员于1985年文物普查中发现的,同类遗址尚有十余处。1988年11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经批准进行了部分发掘。

遗址特点

编辑
彭头山遗址处在高5米的土岗上,总占地面积近10000平方米,周围地势开阔平坦。此次发掘共开探方15个,探沟2条,揭露面积约400平方米,主要清理了新石器早期灰坑15个墓葬18座,柱洞24个,灶两处,居住面残迹1处。出土了大量陶器,少量打制石器和磨制装饰品,其中有用黑色燧石磨制成圆棒状穿孔配饰,说明当时穿孔技术已相当发达。陶器以夹炭陶为主,已修复罐、钵、盆、支架等器物百余件。夹炭陶质地疏松,里胎壁厚薄不匀,有拍印的粗绳纹、刻划齿牙纹,指甲纹等。陶器多用粘贴等原始手法。有不少新石器早期小型打制石器。测定为距今9100+120年。这一遗址发掘的另一重要收获是稻作遗存的发现,这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稻作农业资料。

城头山遗址 城头山遗址

文物遗存

编辑
彭头山遗址共发掘墓葬18座,墓坑小而浅,有方形、长条形、圆形、不规则形等数种。多属二次葬,墓内不见骨骼。随葬陶器或完整,或残破,或二者兼有,数量1~4件不等。因墓坑较浅,体型较大的器物均被砸碎;一次葬的墓中保留骨架,随葬石质装饰品。共发现灰坑15个,平面多呈不规则圆形或椭圆形,少数无固定形状。底皆呈锅底状,深15~30厘米。

彭头山遗址出土的石器中磨制石器数量虽少,但普遍加工较精,通体细磨,表面光滑。出土的陶器除陶支座外,其它各类器物皆有人为掺和的大量稻壳、稻谷或其它有机物。陶胎呈黑色或深灰色,但内、外器表全部为红色,似涂陶衣层。器形有深腹罐、双耳高罐、盘、钵、釜、支座、盆、三足罐、碗和碟。大多器物上饰绳纹。施纹的主要方法有拍印和滚压两种。而其中的钵、釜、支座就是如今俗称"炖钵儿"的雏形。陶片的泥料中夹大量碳化的稻谷、稻壳,虽经高温灼烧变形缩小,专家们认定其为栽培稻,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的资料。

根据石质、形制和制法,遗址石器可分为细小燧石器、大型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三类。前两类数量多,所有石器皆选河卵石作原料。细小燧石器有刮削器(石片、石核)、锥形器、雕刻器三种。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末期,而延续到新石器时代中期,具有强烈的地域特点。大型打制石器类别组合简单,制作粗糙,只有砍砸器、刮削器、石锤三种,石质为不同颜色、质地的砂岩。磨制石器数量虽少,但普遍加工较精,通体细磨,表面光滑。目前已经发现的加工方法有切割、刮削、细磨、两面对钻成孔、刻划等。器物种类较简单,主要以装饰品石棒为主,还有钻孔石管等。生产工具极少,仅见石斧,但功用不明确。石质多为黑色油页岩类,致密光润,硬度较小。

<p>彭头山遗址出土器物上残留的水稻印痕

彭头山遗址出土器物上残留的水稻印痕

价值意义

编辑
彭头山遗址的文化面貌,与以往所发掘过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完全不同,此发现为研究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谱系提供了重要素材。

彭头山遗址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痕迹——稻壳与谷粒,为确立长江中游地区在中国乃至世界稻作农业起与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奠定了基础。

文物保护

编辑
2001年6月25日,彭头山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保碑文保碑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彭头山遗址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城头山镇。

彭头山遗址

交通指南

从二连浩特—广州高速公路澧县收费站出口,开始驾车前往彭头山遗址,路程大约有18千米,需用时25分钟。

从安乡—慈利高速公路澧县南收费站出口,开始驾车前往彭头山遗址,路程大约有18千米,需用时27分钟。

从安乡—慈利高速公路临澧北南收费站出口,开始驾车前往彭头山遗址,路程大约有21千米,需用时24分钟。

下一篇 八十垱遗址

上一篇 常德铁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