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山登山古道及古建筑 编辑
黄山登山古道及古建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黄山风景区,是唐朝至民国时期的古建筑遗存。
黄山登山古道及古建筑初始于唐代,形成于明清。黄山登山古道及古建筑包括历代铺筑的磴道及沿线的楼、台、亭、桥等景观建筑。黄山登山步道,以天海为中心,分为东、西、南、北四条主干道,辅以支道连接,形成贯通各景区景点的盘道网络。四条登山古道总长约40千米,有石阶2.6万余级。全山磴道总长约85千米,有石阶6.3万余级。保存较好的登山古道有10处。黄山登山古道开发历史早,延续时间长,分布区域广,是黄山建设发展的历史物证。其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俱佳,映射出尊重自然的营造理念和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是山岳景观建筑艺术的典范,也是儒、释、道、民俗等多元文化交融的成果,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2013年3月5日,黄山登山古道及古建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黄山登山古道及古建筑
地理位置:安徽省黄山市黄山风景区
所处时代:唐至民国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1039-3-337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慈光阁于明嘉靖间(1567~1572年)由玄阳道人始建,匾额“步云亭”。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僧普门入山后,玄阳之徒福阳,将亭转给普门,改名法海禅院。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秋,普门赴京。由太监马进转奏,万历帝、李太后及郑贵妃,先后赐予佛牙、金佛、七层万佛像以及建寺帑银,李太后赐名、万历帝赐额“护国慈光寺”。清康熙五年(1666年)二月,歙人黄僎等捐建大殿,并修藏经阁100余间。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中洲禅师募银200两,维修寺宇。康熙帝御书“黄海仙都”四字,悬于大殿。民国初,住持僧雪岭添造功德堂,重修门楼,塑罗汉等佛像80余尊,悬“敕赐护国慈光寺”匾于山门(匾额毁于20世纪60年代初)。1963年,进行全面维修。1965年,董必武来山,题写“慈光阁”匾额。1985年,在原慈光寺藏经阁的基础上适当缩小范围,重建慈光阁,被辟为黄山风景区博物馆,1991年9月,正式开馆。1993年,在毗庐殿正前方空地兴建“黄山资源保护宣传教育中心”,1998年夏,建成并对游客开放。1998年3月11日,慈光阁山门遭火灾被毁,在山门基础上建简易门票房和索道票房。2005年,依山门原样进行重建。
1984年,沿云(谷寺)北(海)路架设云谷寺至白鹅岭的空中客运索道;1986年,交付使用。1997年12月至1998年4月,白鹅岭至北海段进行翻修拓宽。
2014~2015年,黄山对古道开展了研究工作,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调研和研究,并重点针对云谷寺至北海古道、温泉至小岭脚、苦竹溪至云谷寺三条古道开展了挖掘、展示的可行性研究工作。
2023年5月30日,黄山登山古道及古建筑——听涛居修缮工程正式启动。
黄山登山古道
温(泉)玉(屏楼)路,从温泉经慈光阁、半山寺,过天门坎,穿云巢洞,至天都峰脚;再过小心坡、一线天、文殊洞,经迎客松至玉屏楼。全长约3912米,高差约1060米,是游客步行游览的主干道之一。路有石阶6364级。
玉(屏楼)北(海)路,从玉屏楼右行,经蒲团松、莲花横排道至莲花峰脚,下百步云梯,穿鳌鱼洞,过天海,从光明顶至北海,全长约4250米,是前山主干线。全路有石阶4003级。
芙(蓉岭)北(海)路,从芙蓉岭往松谷庵,跨缘成桥,越刘门亭,过“仙人铺路”,登十八道弯至北海。路长约7592米,高差约1000米,有石阶6485级,是北路登山干线。
苦(竹溪)云(谷寺)路,从苦竹溪“黄山胜境”坊,沿九龙瀑右侧,经开门石仙人观榜,穿竹海到云谷寺。路长约2200米,是古时东路登山干道。清乾隆帝游黄山,时手书“黄山胜境”四字。
云(谷寺)北(海)路,从云谷寺经白砂矼、入胜亭,跨吟啸桥,翻白鹅岭,绕黑虎松,至北海。路长约4793米,高差约740米。全路现有石阶5336级,是游客登山的主干线之一。
皮篷路,从“喜鹊登梅”左行过小桥至金炉峰。路长约390米,宽约1米。现为条石路。
古建筑
慈光阁
听涛居
观瀑楼
古桥
回龙桥,在人字瀑前,原有古桥已废。1954年,重建石砌平桥。长约15米,宽约5米。从温泉上山去玉屏楼,须经此桥。桃花溪与人字瀑在白龙潭汇合,有向北回流之势,故名回龙桥。
立马桥,又名青鸾桥。在青鸾峰腰,立马亭右上方,横跨中沟。原为木桥。1988年后,改为石桥。桥长约30米,宽约5米,高约15米。始建年代不详。
二龙桥,位于芙蓉岭北麓,松谷庵脚下。由木、石两座小桥衔接而成,两条山间小道似两条白龙,游向桥头汇合,故名二龙桥。其中,北桥为明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年)所建,南桥为民国十三年(1924年),李法周所募修。
小补桥,原名卧龙桥,又名汤院桥、胜泉桥、汤泉桥。横跨汤泉溪,连接温泉与古祥符寺。游人登山过此桥,可小补揽胜之兴,故名小补桥。桥始建于明代。清乾隆五年(1740年),被山洪冲毁。清道光四年(1824年),复建。1956年6月,山洪暴发,冲塌小补桥南段。嗣后曾改用木材修补,成为南段木桥、北段石桥。1960年,名泉桥建成后拆除南段木桥,成为断桥。桥上建有翼然亭,亭额为国家副主席董必武手书。
白龙桥,横跨白云溪和桃花溪汇合处。溪水奔涌,浪花飞溅,似白龙飞舞,故名白龙桥。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建成。单孔石拱桥,造型小巧玲珑,古朴雅致。“白龙桥”桥名,为当时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手书;续古桥,在钓桥庵东南侧,单孔石拱桥。横跨于钓桥庵左边溪上,故又名左溪桥。据陈少峰民国《黄山指南》记载,此桥由清代太平县人焦秀献建。
慧明桥,位于贡阳山北麓,黑虎松至始信峰道中。石砌平桥,长约15米,宽约3米。民国十四年(1925年),太平人王森甫始建。1962年,重建。此桥现已改成石拱桥。
麟趾桥,在福固寺前,又称吕公桥、状元桥,拱形古桥。为宋代侍郎吕溱所建(吕溱,字济叔,歙人,宋仁宗时人)。麟趾桥是黄山有资料记载的最早的一座桥梁。
重兴桥,又名送子桥,在福固寺左侧,拱形古桥。去神仙洞盘道经过此桥。民国二年(1913年),由僧能学募建完竣。
遗址碑
地理位置
黄山登山古道及古建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黄山风景区。
黄山登山古道及古建筑
交通信息
自驾:自安徽省黄山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黄山登山古道及古建筑,路程约67.9千米,用时约87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