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登山古道及古建筑 编辑

安徽省黄山市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山登山古道及古建筑黄山登山古道及古建筑

黄山登山古道及古建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黄山风景区,是唐朝至民国时期的古建筑遗存。

黄山登山古道及古建筑初始于唐代,形成于明清。黄山登山古道及古建筑包括历代铺筑的磴道及沿线的楼、台、亭、桥等景观建筑。黄山登山步道,以天海为中心,分为东、西、南、北四条主干道,辅以支道连接,形成贯通各景区景点的盘道网络。四条登山古道总长约40千米,有石阶2.6万余级。全山磴道总长约85千米,有石阶6.3万余级。保存较好的登山古道有10处。黄山登山古道开发历史早,延续时间长,分布区域广,是黄山建设发展的历史物证。其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俱佳,映射出尊重自然的营造理念和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是山岳景观建筑艺术的典范,也是儒、释、道、民俗等多元文化交融的成果,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2013年3月5日,黄山登山古道及古建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黄山登山古道及古建筑

地理位置:安徽省黄山市黄山风景区

所处时代:唐至民国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1039-3-337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黄山登山古道及古建筑初始于唐代,形成于明清。清乾隆帝拟游黄山,两江总高晋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7年)整修苦(竹溪)云(谷寺)路。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登山古道有过整修。1950年后,陆续对全山磴道进行过维护。

慈光阁于明嘉靖间(1567~1572年)由玄阳道人始建,匾额“步云亭”。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僧普门入山后,玄阳之徒福阳,将亭转给普门,改名法海禅院。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秋,普门赴京。由太监马进转奏,万历帝、李太后及郑贵妃,先后赐予佛牙、金佛、七层万佛像以及建寺帑银,李太后赐名、万历帝赐额“护国慈光寺”。清康熙五年(1666年)二月,歙人黄僎等捐建大殿,并修藏经阁100余间。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中洲禅师募银200两,维修寺宇。康熙帝御书“黄海仙都”四字,悬于大殿。民国初,住持僧雪岭添造功德堂,重修门楼,塑罗汉等佛像80余尊,悬“敕赐护国慈光寺”匾于山门(匾额毁于20世纪60年代初)。1963年,进行全面维修。1965年,董必武来山,题写“慈光阁”匾额。1985年,在原慈光寺藏经阁的基础上适当缩小范围,重建慈光阁,被辟为黄山风景区博物馆,1991年9月,正式开馆。1993年,在毗庐殿正前方空地兴建“黄山资保护宣传教育中心”,1998年夏,建成并对游客开放。1998年3月11日,慈光阁山门遭火灾被毁,在山门基础上建简易门票房和索道票房。2005年,依山门原样进行重建。

1984年,沿云(谷寺)北(海)路架设云谷寺至白鹅岭的空中客运索道;1986年,交付使用。1997年12月至1998年4月,白鹅岭至北海段进行翻修拓宽。

2014~2015年,黄山对古道开展了研究工作,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调研和研究,并重点针对云谷寺至北海古道、温泉至小岭脚、苦竹溪至云谷寺三条古道开展了挖掘、展示的可行性研究工作。

2023年5月30日,黄山登山古道及古建筑——听涛居修缮工程正式启动。

建筑格局

编辑
黄山登山古道及古建筑包括历代铺筑的磴道及沿线的楼、台、亭、桥等景观建筑。黄山登山步道,也称磴道、登山盘道。主要形式有三类:一是以自然或打制石块依山就势铺砌为阶,沿途点缀以亭台楼阁廊桥等景观建筑,最为常见;二是以自然岩体凿石为级,如罗汉级、鲫鱼背磴道,各景点均有分布;三是因地制宜悬木为梯,架梁成栈,辅以铁链,零星地点少量存在。登山古道以天海为中心,分为东、西、南、北四条主干道,辅以支道连接,形成贯通各景区景点的盘道网络。四条登山古道总长约40千米,有石阶2.6万余级。全山磴道总长约85千米,有石阶6.3万余级。保存较好的登山古道有10处:温泉至玉屏古道(包括罗汉级、翼然亭、披云桥、慈光阁、朱砂峰与天都峰老道、小心坡、渡仙桥等)、玉屏至北海古道(主要遗存有立雪台、莲花沟、阎王壁、百步云梯、鳌鱼洞等)、北海至西海古道(含排云亭)、清台至始信蜂古道(包括狮林石坊、天眼泉、慧明桥、仙人桥、石笋矼等)、二龙桥至北海古道(包括二龙桥、芙蓉洞、芙蓉桥、福元桥、缘成桥、松谷亭、乌龙亭、松谷庵、刘门亭等)、云谷寺至北海古道(包括仙灯洞、皮篷路、吟啸桥等)、苦竹溪至云谷古道(包括九龙瀑、灵锡泉等)、温泉至云谷寺古道(包括汤泉、紫云楼、紫云桥、观瀑亭、万松亭、梅屋等)、温泉至小岭脚古道(包括观瀑楼、听涛居、汤岭关、白龙桥、续古桥、延寿桥、白云庵等)、夫子山至轩辕峰古道(主要遗存有麟趾桥、重兴桥、福固寺遗址、间默洞天等)。除上述登山古道和古建筑遗迹外,黄山在桃花峰、云门峰、洋湖、翠微寺等地段尚有零星分布的古道。

主要建筑

编辑
黄山登山古道

黄山登山古道

温(泉)玉(屏楼)路,从温泉经慈光阁、半山寺,过天门坎,穿云巢洞,至天都峰脚;再过小心坡、一线天、文殊洞,经迎客松至玉屏楼。全长约3912米,高差约1060米,是游客步行游览的主干道之一。路有石阶6364级。

玉(屏楼)北(海)路,从玉屏楼右行,经蒲团松、莲花横排道至莲花峰脚,下百步云梯,穿鳌鱼洞,过天海,从光明顶至北海,全长约4250米,是前山主干线。全路有石阶4003级。

芙(蓉岭)北(海)路,从芙蓉岭往松谷庵,跨缘成桥,越刘门亭,过“仙人铺路”,登十八道弯至北海。路长约7592米,高差约1000米,有石阶6485级,是北路登山干线。

苦(竹溪)云(谷寺)路,从苦竹溪“黄山胜境”坊,沿九龙瀑右侧,经开门石仙人观榜,穿竹海到云谷寺。路长约2200米,是古时东路登山干道。清乾隆帝游黄山,时手书“黄山胜境”四字。

云(谷寺)北(海)路,从云谷寺经白砂矼、入胜亭,跨吟啸桥,翻白鹅岭,绕黑虎松,至北海。路长约4793米,高差约740米。全路现有石阶5336级,是游客登山的主干线之一。

皮篷路,从“喜鹊登梅”左行过小桥至金炉峰。路长约390米,宽约1米。现为条石路。

古建筑

慈光阁慈光阁

慈光阁,在朱砂峰下,旧名朱砂庵。寺内尚有千僧灶、法眼泉、披云桥、普门禅师塔等古迹。旧有清代玉印两方,现存。其中一方边径7.5厘米,方形,阳文篆体,文为“文殊真身宝印”,边款“嘉庆己卯年,湖州府乌程县南浔镇弟子顾凤昌敬助”,印背镌有管型把手,与印一体,高10厘米。另一方边径10厘米,方印,阳文篆体,文为“黄山圣境大智文殊真身宝印”,边款为“大清光绪庚寅年月日,皈依佛弟子贵筑李悟真、淮南韩守中敬献”。印背镌有玉狮,高12厘米。

听涛居听涛居

听涛居,位于黄山温泉景区,建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坐东朝西,主体平面布局呈“一字型”,占地面积约894平方米,建筑面积为约376平方米。听涛居位于“人字瀑”前,可闻声而不见瀑布,原名“正道居”,1965年,董必武撰题“听涛居”。听涛居是黄山风景区最具代表性的民国建筑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与人文底蕴,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观瀑楼观瀑楼

观瀑楼,位于黄山进山途中的两层小楼。小楼屋基建在岩石垒砌起来的平台上,呈“凸”字形,斜坡屋顶,琉璃筒瓦,彩绘屋檐,大红立柱。从一楼侧面开门进入会议室,一端放着三人沙发,两边放着单人沙发和茶几。会议室旁边有四个房间,另有通道通往后屋厨房。从木板楼梯上到二楼,布局与一楼一样,几个房间里都只有床、沙发、橱柜之类普通的家具。中间客厅窗户上拉着红绒布窗帘,正面墙上挂着一位老一辈革命家住在这里时写的对联,两张办公桌拼在一起,上面摆着电视机、花瓶。厅旁有个室外回廊,站在回廊上,正对着人字瀑,稍远稍高处,清潭峰、紫云峰、紫石峰、钵盂峰、天都峰、莲花峰、莲蕊峰平地拔起,环列耸立。当时小楼主要功能是接待到黄山休养的各界人士,既有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外政要,也有文化科技名人、劳动模范。小楼的外观有微笑变化,原来从两个侧门进楼改为从正门进楼;室内布挂了多幅老一辈革命家在黄山拍的照片,摆放着他们住在这里时留下的物品和当时的文献。

古桥

回龙桥,在人字瀑前,原有古桥已废。1954年,重建石砌平桥。长约15米,宽约5米。从温泉上山去玉屏楼,须经此桥。桃花溪与人字瀑在白龙潭汇合,有向北回流之势,故名回龙桥。

立马桥,又名青鸾桥。在青鸾峰腰,立马亭右上方,横跨中沟。原为木桥。1988年后,改为石桥。桥长约30米,宽约5米,高约15米。始建年代不详。

二龙桥,位于芙蓉岭北麓,松谷庵脚下。由木、石两座小桥衔接而成,两条山间小道似两条白龙,游向桥头汇合,故名二龙桥。其中,北桥为明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年)所建,南桥为民国十三年(1924年),李法周所募修。

小补桥,原名卧龙桥,又名汤院桥、胜泉桥、汤泉桥。横跨汤泉溪,连接温泉与古祥符寺。游人登山过此桥,可小补揽胜之兴,故名小补桥。桥始建于明代。清乾隆五年(1740年),被山洪冲毁。清道光四年(1824年),复建。1956年6月,山洪暴发,冲塌小补桥南段。嗣后曾改用木材修补,成为南段木桥、北段石桥。1960年,名泉桥建成后拆除南段木桥,成为断桥。桥上建有翼然亭,亭额为国家副主席董必武手书。

白龙桥,横跨白云溪和桃花溪汇合处。溪水奔涌,浪花飞溅,似白龙飞舞,故名白龙桥。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建成。单孔石拱桥,造型小巧玲珑,古朴雅致。“白龙桥”桥名,为当时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手书;续古桥,在钓桥庵东南侧,单孔石拱桥。横跨于钓桥庵左边溪上,故又名左溪桥。据陈少峰民国《黄山指南》记载,此桥由清代太平县人焦秀献建。

慧明桥,位于贡阳山北麓,黑虎松至始信峰道中。石砌平桥,长约15米,宽约3米。民国十四年(1925年),太平人王森甫始建。1962年,重建。此桥现已改成石拱桥。

麟趾桥,在福固寺前,又称吕公桥、状元桥,拱形古桥。为宋代侍郎吕溱所建(吕溱,字济叔,歙人,宋仁宗时人)。麟趾桥是黄山有资料记载的最早的一座桥梁。

重兴桥,又名送子桥,在福固寺左侧,拱形古桥。去神仙洞盘道经过此桥。民国二年(1913年),由僧能学募建完竣。

文物价值

编辑
黄山登山古道开发历史早,延续时间长,分布区域广,是黄山建设发展的珍贵历史物证。其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俱佳,映射出尊重自然的营造理念和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是山岳景观建筑艺术的典范,也是儒、释、道、民俗等多元文化交融的成果,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保护措施

编辑

遗址碑遗址碑

2013年3月5日,黄山登山古道及古建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黄山登山古道及古建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黄山风景区。

黄山登山古道及古建筑

交通信息

自驾:自安徽省黄山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黄山登山古道及古建筑,路程约67.9千米,用时约87分钟。

下一篇 长庆寺塔

上一篇 齐云山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