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塔保卫战旧址 编辑
半塔保卫战旧址位于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半塔镇西北塔山上,占地350亩,总建筑面积近40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纪念塔、纪念碑、刘少奇在皖东纪念馆、半塔革命纪念馆等主要建筑及烈士墓群。
该旧址是中国十九块抗日根据地之一——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4月初,刘少奇、张云逸、赖传珠率中原局,江北指挥部到达半塔,形成了领导长江以北的苏、皖、鄂、豫党、政、军工作的中心。皖南事变后,新四军二师师部、淮南区党委、淮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新路东》后改为《淮南日报》社和印刷厂、被服厂、兵工厂、医院等都设在半塔。2006年,该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半塔保卫战旧址
级别批次: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所属地区: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
批准文号:国发【2006】19号
批准单位:国务院
序号:960
编号:Ⅴ-87
地理位置:半塔镇西北塔山
年代:1941年
1958年10月,来安县人民委员会开始续建纪念塔,并以纪念塔为中心,兴建半塔烈士陵园。
1960年,烈士纪念塔竣工。陈毅题词“革命先烈永垂不朽”。
1964年,张云逸撰写了《半塔烈士纪念碑记》,同年4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原址重建藕塘烈士陵园。
1982年,建造在位于纪念塔西侧的半塔保卫战旧址纪念馆。
1985年,来安县人民政府在半塔保卫战旧址上,增建一幢337平方米的纪念馆。与1958年建的纪念馆,形成前后两进,中间自然形成院落占地2400平方米。
2009年,建成新四军第二师纪念馆。
无名烈士墓
半塔保卫战旧址
半塔烈士陵园 皖东烈士陵园原名半塔烈士陵园,始建于1944年,占地面积约18万平方米,由半塔保卫战旧址、革命烈士纪念塔、皖东革命纪念馆、烈士墓群等部分组成,半塔烈士陵园由烈士纪念塔、纪念碑、纪念馆三部分组成。烈士纪念塔塔高10米,为四棱台体。塔顶屹立一尊身背斗笠和大刀、荷枪远视、威武的新四军战士雕像。 |
|
旧址题词 半塔保卫战旧址”这七个大字,是由原津浦路东省委书记方毅同志亲笔题写。半塔保卫战是新四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拾阶而上,矗立于塔山之顶的标志性建筑物就是革命烈士纪念塔。新四军军长陈毅亲笔题写的“革命先烈永垂不朽”八个大字。 |
|
皖东革命纪念馆 皖东革命纪念馆为一座仿古建筑的四合院,馆内分别布有刘少奇在皖东纪念馆、新四军第二师纪念馆、半塔革命纪念馆3个自成体系的纪念馆,“刘少奇在皖东纪念馆”陈列历史照片136张,塑像5尊,陈列实物32件。“新四军第二师纪念馆”陈列历史照片436张,室内浮雕1块,室外浮雕6块,陈列实物27件。“半塔革命纪念馆”陈列历史照片242张,半塔保卫战沙盘1块,室外浮雕8块,陈列实物131件。 |
|
半塔保卫战旧址
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来安县政府投资800多万元重修半塔烈士陵园。
2008年,来安县筹资300万元,重修半塔保卫战旧址。
2012年,国家文物局批复半塔保卫战旧址文物保护规划编制立项。
2015年,安徽省对半塔保卫战旧址抗战旧址进行维修。
旧址内雕像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3月15日,来安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21日,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部趁五支队主力去路西支援四支队自卫反顽作战时,集万余兵力进攻半塔地区。驻守半塔的五支队教导大队奉命固守待援达七昼夜。新四军路西主力击溃国民党桂系军队后回师路东,配合西进的叶飞所部,击退韩德勤部队进攻。从此,皖东抗日局面打开,迅速建立了政权。
半塔保卫战旧址
8:00-11:30,2:30-18:30
交通路线
公交:滁天线,来扬线,天合线均可到达。
自驾:距宁连高速,宁洛高速,蚌宁高速皆半小时路程。上海,苏锡常地区,扬州,淮安,南京,蚌埠,合肥均方便自驾游。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琅琊山摩崖石刻及碑刻
上一篇 明中都城附属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