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台寺遗址 编辑
古台寺遗址位于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闵祠村腰庄自然村, 总面积近10万平方米,相传台上曾建有寺庙,因庙建在古台上,所以此庙命名为古台寺,遗址也因此得名古台寺遗址。
古台寺遗址总面积近10万平方米,遗址南部有一长方形高台,面积约3万平方米,遗址北部和东部边缘有一自然沟。古台寺遗址的发现为皖北早期新石器文化与大汶口文化的地层依据,揭露出早于大汶口文化遗存在皖北存在的事实,对研究皖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2004年10月,古台寺遗址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古台寺遗址
地理位置: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闵祠村腰庄自然村
所处时代:新石器时代
占地面积:约 100000 m²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7-0190-1-190
1990年春,中国社会科学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队对古台寺遗址再次进行调查。
1991年春,中国社会科学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队对古台寺遗址再次进行考古发掘,此次发掘在遗址的东北部开5米×5米探方三个(T1—T3),在西南部开3米×7米探沟一个(T4),在探沟最下层发现了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存,并在T1大汶口文化地层中发现两座儿童瓮棺葬。
古台寺遗址
古台寺遗址发掘部分文化层厚2.5—3米,地层堆积共分四层,除耕土层外,包括汉代、大汶口文化和新石器早期文化三个时期的文化层。
古台寺遗址南部高台
文物遗存
古台寺新石器早期文化堆积中,遗物均见陶器碎片,陶器均为手制,火候低,陶质软,色不纯,外表多为红褐色或灰褐色,内表多为灰黑色。其中夹砂陶占91%,泥质红陶占8%,泥质灰陶占1%。夹砂陶中夹蚌片陶约占4%。陶器表面粗糙,泥质红陶中有一片施陶衣,手触即掉,应是陶器烧成后涂上的。陶器多素面,有少量的纹饰,以戳印纹为特点,线点比较密集。陶器基本器型以釜、鼎、罐类为主,器物的口沿外普遍有一周凸棱。该遗址早期文化遗存的文化面貌与小山口遗址早期文化有许多相同之处。如二者的陶器均为手制,火候低,陶质软,制作粗糙,以夹砂红陶为主,其中夹蚌片、夹草木灰的陶片占较高的比例。陶色不纯,有的呈橘黄色,有的呈灰褐色,但多以外红内黑为特点。发掘报告认为小山口遗址和古台寺遗址的早期遗存应属同一文化类型,距今约8000年。
古台寺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存发现两座瓮棺葬,均开口于三层下,圆形墓坑,直壁,平底,葬具为鼎和罐各一件,陶器内葬有幼儿骨骼,M2还出土一件骨镞。大汶口地层出土遗物以陶鼎的数量最多,又以凿形足、侧三角形足罐形鼎为特征,另外还出土有罐、钵等。陶器仍以手制为主,个别器型已出现慢轮修整,器型比较规整。陶器基本上分为夹砂红褐陶和夹砂灰褐陶两种,也有少量的灰陶和泥质红陶。纹饰以篮纹为主,另有附加堆纹和绳纹。另发现彩陶片,泥质红陶,褐色彩绘,上下为平行条纹,中间为方格纹。其他遗物有陶网坠、石斧、石锛、石刀等。骨角器较少,有骨簪、骨笄、骨镞、角锥。古台寺遗址的大汶口文化遗存与蒙城县尉迟寺遗址的大汶口文化遗存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两遗址均以夹砂陶为主,泥质陶较少,鼎均是两遗址中典型器物之一,并以凿形足为特征,但在对足部的装饰上略有不同,尉迟寺的足两侧多饰划纹或窝纹,古台寺除个别有按窝纹外,多数无附加装饰,而且端较宽。
2013年3月5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台寺遗址全景
地理位置
古台寺遗址位于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闵祠村腰庄自然村,北与小山口遗址相距约10千米。
闵祠村
交通信息
从宿州市出发经206国道或京沪铁路到达古台寺遗址。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