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榉根关古徽道 编辑
榉根关古徽道,古称“徽饶通衢”,位于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东至县和黄山市祁门县三县交界处的仙寓山上,是徽州通往江西饶州的一条省际大道,亦即古时的“国道”,自唐以来一直是中国南方商旅往来、文武张弛的咽喉要地。
榉根关古徽道始建于唐代,太平天国时期建设了石长城。沿途保存着明清时期古建筑遗迹,有启源亭、古稀亭、继保亭、玉泉亭、输山碑、普祭孤魂之墓碑、杠梁桥、玉泉井和圆通庵、无上庵寺院以及古墓葬、古战场等,还有湘军为抵御太平军深入南下在古徽道岭头上建设的一道军事关隘。
2013年3月5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榉根关古徽道
地理位置: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东至县和黄山市祁门县三县交界处的仙寓山上
所处时代:唐朝至清朝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7-0195-1-195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由一位老人捐建继保亭。
清嘉庆七年(1802年),建杠梁桥。
清道光八年(1828年),树立输山碑。
太平天国时期(1851-1864年),建设石长城。
综述
榉根关古徽道沿途保存着明清时期大量的古建筑遗迹,有启源亭、古稀亭、继保亭、玉泉亭、输山碑、普祭孤魂之墓碑、杠梁桥、玉泉井和圆通庵、无上庵寺院以及古墓葬、古战场等,还有曾国藩湘军为抵御太平军深入南下在古徽道岭头上建设的一道军事关隘。
启源亭
启源亭,因起源于榉根关古徽道南段而得名,由青石条堆砌而成,长8.7米,宽4.7米,高3.5米,沿古道各设一门;古稀亭长5.45米,宽3.4米,高3.5米。
古长城
古长城全长14千米,用石块砌成。石长城中的关隘,史称“榉根关”,该关隘高3.5米,全用青石板砌成;榉根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古徽道中咽喉所在,成了古时兵家必争之地,尤以清代为最,仅《清史稿》就有两处记述了榉根关之战。
杠梁桥
杠梁桥,高2.1米,由一块长3.4米、宽0.4米的青石板横跨山溪间而成,旁有“杠梁桥记”碑,是榉根关古徽道沿线的一座重要桥梁。
寺庙遗址
榉根关古徽道沿线遗存大量的寺庙遗址,有明代的仙寓庵、密岩庵、天上庵、园通庵、上明庵、红亭寺、毛亭寺等。在僧尼墓及佛塔遗址上,遗存明兵部待郎汪道昆题写的《庆庵塔铭》碑刻,塔旁石柱上“曹洞正宗”四个大字清晰可辨。
研究价值
榉根关古徽道蕴含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见证、记录了唐代以来皖南地区的战事以及徽商的兴衰历程,对研究古徽州地区经济结构、社会形态、军事防御、伦理道德、宗权思想、生态文化等都有价值。
文物价值
榉根关古徽道将自然秀色与人文景观融于一体,展现出山川生态的秀美,凝聚着较高的文化、商贸、军事价值。自明清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历史事件在古徽道上都打下了烙印,金戈铁马、民族争和等都在古徽道上有所反映。不少碑文,言简意赅,既具有艺术感染力,又有极大的社会教化作用,它反映出世俗信仰,惩恶扬善,规范行为的义理要求,同时又具有包容性。遗址中的古道、古碑、古墓等渗透着池徽人民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体现了地方宗教、美学、文学、军事等多方面文化内涵、意境和神韵。
榉根关古徽道
重大事件
咸丰年间(1851年2月1日至1861年),在榉根关古徽道有一场恶战,该战也多见于曾国藩家书。咸丰十一年(1861)二月二十四日,曾国藩在家书中写道,“此间二十三日,榉根岭之贼破卡而入,不知历口沈宝成营足御之否?”并担心“榉根岭之贼若并入饶州一带,尤非左军所能处处速了”。咸丰十一年(1861)二月二十九日,他又在家书中记下,“此间犯榉根岭之贼,二十五日围沈宝成等营盘,猛扑二时半。二十六日,朱云岩等进剿获胜,贼三四百人,追贼出岭”。
2013年3月5日,榉根关古徽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
榉根关古徽道位于安徽省石台县、东至县、祁门县交界处的仙寓山上。
仙寓山景区
交通信息
自驾线路
从石台汽车客运站进入省道S221,经金钱山路到秋浦东路、秋浦西路,转S325,过洋湖大桥后,从S231驾车到仙寓山景区。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