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平山房 编辑
太平山房,又名“聚德堂”,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陵阳镇所村西。 始为陈氏公堂,明永乐年间由族人陈馨(名熙,字孟贤号积善)揖资建造。 是典型的江南宗祠建筑, 也是皖南最大的祠堂之一。
太平山房呈长方形,坐北面南,通面五开间计15米,进深三进71米,占地1100多平方米。为三进六脊砖木结构,三进式的房屋构造。 太平山房作为学馆建筑,对研究古代教育和科举制度有较好的价值。
2013年3月5日,太平山房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太平山房
地理位置: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陵阳镇所村西
占地面积:1100 m²
别名:聚德堂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国务院
编号:7-1053-3-351
所处时代:明至清
文物类型:古建筑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改建公堂作学馆,以便诸郡生童赴金陵乡试投宿和兴办义学,时秋浦县(今贵池)邑令钟学题匾“聚德堂”赠之。
清咸丰二年(1852年)扩建前进,成现在规模,成为了江南一带著名的治学之地。
1985年10月,安徽省文化厅拨出专款,对其墙体、屋面、木构件、油漆等方面进行较全面的修缮。
太平山房
太平山房为三进六脊砖木结构,三进式的房屋构造,每进都有门厅、正厅,两厅之间有廊庑连接,组成四合小院。每进房屋有正脊两个,一二进、二三进间屋脊,构成“工”字形。
每进各有一大天井,东西各有两个小天井。天井透出的光线射入了山房内,春风浸润的绿色在天井下方的空地里苏醒。内部满堂柱造的抬梁式梁架结构有明柱116根,都在合抱之上,画梁雕栋有山水人物、飞鸟走兽。后进为楼台,花楼四周有大理石浮雕、花柱栏杆、石柱、石阶、雕花窗棂。这是徽州建筑中特有的天井了。
天井是缩小的自然空间,既是“天人合一”理念在徽派建筑中的体现,是建筑空间的补充。天井除了具有采光、通风的功能外,还可集聚屋面的雨水,徽州人称之为“四水归堂”,即四方之财如房顶上的雨水,汇集于天井内,不致于外流他家,俗称“肥水不外流”,寓意财富的积累。西晋文学家陆机有两句诗,曰:“侧间阴沟涌,卧观天井悬”,这或许是天井最早的来源吧。天井简单地说是为了采光、通风,通天地,从风水布局来讲则是聚财聚气。
太平山房屋顶是两坡顶,山墙高出屋面,高出屋面的山墙具有防火作用,这种山墙叫做“封火墙”,但是在很多地方都讹误成“风火墙”了。为了适应屋面的坡度,“封火墙”一般都做成台阶状。这和河边的码头很相似,于是这种台阶状的封火山墙又被形象地称作“码头墙”。这种建筑形式是将房屋两侧的山墙升高超过屋面及屋脊,并以水平线条状的山墙檐收顶。为了避免山墙距屋面的高差过大,采取了向屋檐方向逐渐跌落的形式,既节约了建筑材料,又使山墙面高低错落,富于变化。码头山墙造型,从功能上有效防止了火灾的蔓延,从建筑美学上,它冲破了一般墙壁面的单调,增加了韵味。“封火墙”本是按照其功能来命名的;“码头墙”则是根据其形象来命名的。如今以讹传讹,成为“风火墙”和“马头墙”。
太平山房
太平山房从建筑学角度来看,同大多数祠堂建筑一样采用砖木结构,是有一定道理的。祠堂的规模大小不同,但是建筑的支撑体系大都是木材。一般情况下,墙体都不起结构作用,很多砖墙都是“空心砌”的。墙体的外面表层是砖,内部则是填上土的,这些墙的稳定性还要靠柱子来加固。即使砖墙倒掉了,木结构依然可以支撑着房屋不会倒塌,所以过去有“墙倒屋不塌”的谚语。这样的房屋对于地震灾害有很好的防御能力。祠堂建筑要求能够经历久远,所以要采取措施防止柱子朽毁。地面的潮湿,是柱子毁坏的重要根源,所以祠堂建筑木头的柱子都不直接立在地面上,柱下都垫了石制的柱础。柱础既承受压力又防止潮湿,而且又在人们视线经常接触的地方,所以柱础是十分重要的部件。在中国建筑的传统里,凡是重要部件就必须特别加以美化,所以祠堂的柱础总是加工的较为精美。由于祠堂祭祀内容复杂,不是一个大厅可以解决的,根据不同作用的要求,祠堂实际上是个多功能的公共建筑。而中国的木结构建筑又不适宜建造高层的建筑,所以用四合院的方式来组织空间,是最为灵活和适用的。
1986年7月,太平山房被安徽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太平山房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
太平山房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陵阳镇所村西。
交通信息
从青阳县政府自驾到太平山房约34.7千米。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