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华山祇园寺 编辑
九华山祇园寺,原名祇树庵,又名祇园禅寺,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九华山东崖西麓的迎仙桥东,建筑面积约6600平方米,是明朝至民国时期的建筑遗存。
九华山祇园寺始建于明代,清代多次重修和增建。九华山祇园寺与甘露寺、百岁宫和东崖禅林合称九华山四大丛林,为禅宗法系。整个建筑依山就势,鳞次栉比,布局紧凑,层次分明。九华山祇园寺是九华山宫殿式与民居式组合规模最大的寺院,由灵官殿、弥勒殿、大雄宝殿、客堂、斋堂、库院、退居寮、方丈寮、光明讲堂及藏经楼等10座单体建筑组成。九华山祇园寺寺院全部建筑分布在四层台基上。第一层台基高五米,坐落着灵官殿、弥勒殿、客堂、齐堂和退居寮;第二层台基高二米,筑大雄宝殿;第三层台基高六米,有方丈寮和库院;第四层台基高三米,为敞厅两层楼的光明讲堂。九华山祇园寺建筑群布局、空间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对当下提倡的低碳设计和自然设计理念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九华山以佛教寺庙建筑丰富而有典型地方特色见长的组群形态与审美,为建筑设计、环境设计的多元化和多样性提供了参考。
2013年3月5日,九华山祇园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九华山祇园寺
地理位置: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九华山东崖西麓的迎仙桥东
所处时代:明至民国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1055-3-353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别名:祇树庵、祇园禅寺
建筑面积:约 6600 m²
1956年,青阳县人民政府拨款重修九华山祇园寺。
文革中,九华山祇园寺受到破坏。
1982年以后,九华山祇园寺逐步修建。
1984年,九华山祇园寺恢复丛林制度,仁德法师为方丈。
九华山祇园寺
九华山祇园寺依山就势,鳞次栉比,布局紧凑,层次分明。九华山祇园寺是九华山宫殿式与民居式组合规模最大的寺院,由灵官殿、弥勒殿、大雄宝殿、客堂、斋堂、库院、退居寮、方丈寮、光明讲堂及藏经楼10座单体建筑组成,建筑面积约6600平方米。寺院中不时可见黛瓦、天井、马头墙,木雕这些鲜明的徽派建筑特点。祇园寺巧用地势,高低错落,回环曲折。九华山祇园寺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其他配殿的传统格式布局。首先是山门、天王殿偏离大殿的中轴线,因地形而异,作45°角转折,渐次升高;其次,配殿以大殿为中心,去规整而散置,采用民居形式,重点突出实用功能。寺前有古板长道,石板上刻有古钱和莲花浮雕。
九华山祇园寺寺院全部建筑分布在四层台基上。第一层台基高五米,坐落着灵官殿、弥勒殿、客堂、齐堂和退居寮;第二层台基高二米,筑大雄宝殿;第三层台基高六米,有方丈寮和库院;第四层台基高三米,为敞厅两层楼的光明讲堂。
山门
甬道
九华山祇园寺有一条浮雕莲花甬道,由一百多块长方形石条铺砌而成。每块石条均有等距相同的浮雕图案三个:左右金钱古幣滚圆,纵看似两串金钱;中间一路方形图案,像一条斗方画图。三步一朵盛开的荷花。其他画面有菡萏出水,有蜻蜓戏莲叶,有青蛙伏于莲茎下。佛寺建筑以莲花雕饰较多,体现僧人对“七宝莲池”琉璃世界的憧憬。
天王殿
天王殿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再度升高约2米。大雄宝殿是祇园寺中心所在,坐东向西,面朝化城寺。大雄宝殿高约35米,阔约25米,进深约19米。檐间有“大雄宝殿”四个大字,下层檐下也悬挂“大雄宝殿”金字,在金黄琉璃瓦顶上的正脊、水线上都饰有堆花彩瓷的天王、罗汉像、或动、或静、或坐、或行,形态各异。狮、獬等“厌胜”物列于其间,殿脊、水线两端均饰以青花细瓷的鱼龙正吻,飞檐四角悬有八双镂空花蓝,檐下有17处雕花斗拱。大殿中央正面供奉有高约12米的三尊大佛,其背后有一组群像,高约30米,宽约7米,塑的是的山峦和大海,称为“海岛”,上有各种人物、动物塑像。后墙和南墙的佛龛都筑在岩石上。
藏经楼
藏经楼
雕像
遗址碑
地理位置
九华山祇园寺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九华山东崖西麓的迎仙桥东。
九华山风景区
交通信息
自驾:自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九华山祇园寺,路程约19.3千米,用时约24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