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溪文庙 编辑

安徽省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绩溪文庙绩溪文庙

绩溪文庙,又称“江南第一学宫”,位于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城内北大街西侧,始建于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元至元庚寅(1290年),毁于兵燹。元至大戊申(1308年),邑宰张纲倡导兴建,明正德九年(1514年)重修,后历代均有修葺。2000年,绩溪县对文庙进行了修缮。

绩溪文庙以南北为中轴线,作东西对称布局,由南至北,依次是庙门、棂星门、泮宫坊、伴池浮桥、戟门、露台、东西两庑、大成殿。面阔38.55米,进深172.45米,占地面积6647.95平方米。

2019年10月7日,绩溪文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绩溪文庙

地理位置: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城内北大街西侧

所处时代:清

占地面积:6647.95 m²

保护级别: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8-0321-3-124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绩溪文庙绩溪文庙

绩溪文庙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

元至元庚寅(1290年),毁于兵燹。至大戊申(1308年),邑宰张纲倡导兴建。

明洪武五年(1372年),建明伦堂考棚。 正德七年(1512年),重建。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重修。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知县孙银槎倡议重建文庙,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知县张邦桓率绅士晨夕堇功乃成。殿五间;前筑露台,砌石栏;东西两庑各七间,庑旁各两间;戟门五间,门东两间为斋明所,西两间为宰牲所;重浚泮池;修泮宫坊及石桥、围墙、棂星门。 光绪八年(1882年),重修。

1990年,再修。

建筑格局

编辑
绩溪文庙由大成殿、廊庑、台明、神库、庙门、尊经阁、斋房、泮池、泮宫坊、棂星门等十大部分组成,坐北朝南,以中轴线东西对称布局。大成殿面阔、进深皆为15米,建筑面积260平方米。重檐歇山式屋顶,正脊为三路花砖砌筑,两端饰以鳌鱼,脊中置葫芦顶。木结构运用明木伏,草架并用之做法,以斗拱承挑屋檐。明木伏以下的木构件,均为彩绘鲜艳夺目,富丽华贵。明间上首高悬“万世师表”匾,其下设祭坛。东西两庑各十三间,单坡屋顶,柱、梁、枋等构件亦均有艳丽的彩绘。

绩溪文庙

主要建筑

编辑
大成殿

大成殿,绩溪文庙的主体建筑,保存完好,面阔进深皆为15米,建筑面积260平方米,重檐歇山式屋顶,正脊为三路花砖砌筑,两端饰以鳌鱼,脊中置葫芦顶,木结构运用明栿、草架并用之做法,以斗拱承挑屋檐,明栿以下的木结构,均饰彩绘,富丽堂皇。明间,上首高悬一匾额,写有“万世师表”四个大字。其下设有祭坛。东西两各十三间,单坡屋顶,柱、梁、枋等构件上饰彩绘。

历史文化

编辑
绩溪县有“邑小士多,绩溪为最”之誉,绩溪文庙是最好的实物佐证,它的兴建促成了绩溪的文风昌盛也培育了一批历史文化名人:南宋诗论家胡仔、元代诗人舒顿、明代兵部尚书胡宗宪、明代制墨名家胡开文、清代红顶商人胡雪岩、“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胡适、古典小说标点创始人汪原放、小说家章依萍、诗人汪静之、出版家汪孟邹和王子野,等等。

文物价值

编辑
绩溪文庙大成殿及东西两庑的梁架结构及天花藻井遍饰彩绘,保存完好。这些彩绘具有浓郁的民间艺术风格,更是皖南及至安徽文庙建筑中罕见的民间艺术珍品,充分体现了绩溪文庙的文物价值。

绩溪文庙的形成和发展已近千年,保存实属不易,它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儒家思想及兴教育才和地方文史的珍贵立体资料和重要实物例证。

保护措施

编辑
1998年5月4日,绩溪文庙被安徽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7日,绩溪文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绩溪文庙位于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城内北大街西侧。

江南第一学宫

交通信息

乘坐绩溪5路、8路公交车可以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