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起义指挥部旧址 编辑
“八一”起义指挥部旧址(The former site of the August 1st Uprising Command Headquarters),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旧址一处5个点,包括总指挥部旧址、贺龙指挥部旧址、叶挺指挥部旧址、朱德旧居、朱德军官教育团旧址。
“八一”起义总指挥部旧址原为江西大旅社,建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是一栋五层楼砖木结构建筑,中西合璧,其建筑风格、体量、型制、高度在当时的南昌首屈一指。贺龙指挥部旧址为“八一”起义时贺龙居所。叶挺指挥部原为心远校舍,民国十六年(1927年)7月下旬,叶挺率准备起义的国民革命军第11军24师从九江来到南昌,将师部设在这里。朱德旧居为“八一”起义时朱德居所。朱德军官教育团旧址建筑建于清末,民国十五年(1926年),旧址江西陆军将校讲习所(俗称讲武堂)和陆军测量局。民国十六年(1927年)8月1日,在朱德领导下军官教育团部分学员参加南昌起义,并随朱德南下广东。“八一”起义指挥部旧址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传播红色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1961年3月4日,“八一”起义指挥部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八一”起义指挥部旧址被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命名为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中文名:“八一”起义指挥部旧址
外文名:The former site of the August 1st Uprising Command Headquarters
地理位置:江西省南昌市中山路256号
所处时代:1927年
保护级别: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1-013-001-013
总指挥部旧址
总指挥部原为江西大旅社,建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民国十三年(1924年)竣工,同年投入使用。
民国十六年(1927年)7月下旬,准备起义的部队从九江来到南昌后,将江西大旅社包租下来作为起义的总指挥部。
贺龙指挥部旧址
民国十六年(1927年),贺龙率国民革命军从九江来到南昌,将指挥部设在这里,贺龙就住在小洋楼。8月1日凌晨,贺龙、刘伯承等在小洋楼前的台阶上指挥攻打敌总指挥部的战斗,取得了战斗胜利。
叶挺指挥部旧址
叶挺指挥部原为心远校舍,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民国十六年(1927年)7月下旬,叶挺率准备起义的国民革命军第11军24师从九江来到南昌,将师部设在这里。7月30日叶挺在会议室召开营以上军官会议,布置战斗任务。起义胜利后,部队进行改编,第24师和第10师、第25师合编为第11军,这里便为第11军指挥部。
朱德旧居
朱德旧居的房屋建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民国十六年(1927年)初,朱德将这幢房子包租下来,全家人居住在这里。民国十六年(1927年)7月,周恩来为领导南昌起义从九江赶到南昌的第一晚,就住在这幢房屋的厅堂内。
朱德军官教育团旧址
朱德军官教育团旧址建筑建于清末,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旧址建立了江西陆军小学堂。民国十五年(1926年),旧址江西陆军将校讲习所(俗称讲武堂)和陆军测量局。民国十六年(1927年)8月1日,在朱德领导下军官教育团部分学员参加南昌起义,并随朱德南下广东。
“八一”起义总指挥部旧址(江西大旅社)整栋楼房是一座“回”字形中西合璧砖泥建筑,坐南朝北,外观呈银灰色,采用水泥浮雕花饰,楼内则有一宽大的天井,天井里放有四口防火用的大水缸,显示出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格局。
“八一”起义总指挥部旧址(江西大旅社)
总指挥部旧址(江西大旅社)
总指挥部旧址(江西大旅社)主体建筑共4层,平台式大屋顶,在平台的北端正中有一个二层的小楼和一根旗杆,可凭栏鸟瞰南昌全城,曾做过南昌城的消防了望塔之用。室外受西方风格影响,正立面阳台挑出,水泥抹面,扩大使用功能。顶上耸立一面高4米,宽约6米的半圆形拱墙以装饰;房间门框上饰以拱形门楣和凸出图纹;大门设在大楼的中轴线上;卷拱门为青砖砌成。楼下一层的前厅一边是办公室,一边是服务台,中间两旁是贵宾休息室,也作喜庆宴会之所,后厅一列五间,中间是结婚或作其他喜庆礼堂,两旁是新房或作嘉宾休息之用,红木家具,穿衣大镜,布置颇为雅致。二、三两层的前厅开办“江天酒楼”中菜馆;四楼前厅开设“西江春西菜馆”。五楼以露天花园为主,开设“摘星茶社”,全部靠背藤椅,配置小圆桌。二、三、四楼共有客房96间,均为旅客住宿房间。
“八一”起义指挥部旧址
贺龙指挥部旧址
贺龙指挥部旧址原为中华圣公会宏道堂,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古建筑。民国十六年(1927年)7月下旬,贺龙率领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进驻南昌,参加南昌起义。军指挥部设在宏道堂,部分起义领导人住在宏道堂后小楼寓所,并在此举行过多次策划起义行动的重要会议。
贺龙指挥部旧址
叶挺指挥部旧址
叶挺指挥部旧址在苏圃路南昌第二中学内,为砖瓦结构工字形二层楼房。民国十六年(1927年)7月下旬,叶挺率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二十四师抵达南昌,司令部就设于此。
叶挺指挥部旧址
朱德旧居
朱德旧居是一所砖木结构两层楼房,坐西朝东,雕花飞檐悬于门楣,两扇大门,内有天井,是典型的江南民居。
朱德旧居
朱德军官教育团旧址
朱德军官教育团旧址建筑保存完好,占地面积2674.24平方米。是清朝末年原陆军小学堂所在地,现旧址仅为原小学堂一角,是一个座北朝南的庭院,院内全是砖木结构的一层平房,房屋平面大致呈"匡"字布局。各排、列房屋均有相连雨廊,房屋也有前后走廊。
朱德军官教育团旧址(讲武堂)
保护碑刻
1997年,“八一”起义指挥部旧址被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命名为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同年,1997年,江泽民为“八一”起义指挥部旧址题词“军旗升起的地方”。
2018年9月26日,南昌市文广新局《“八一”起义指挥部旧址保护区划界碑界桩设计方案》得到江西省文化厅批复,保护范围可按方案设置界碑、界桩,建设控制地带可设界碑。
八一南昌起义
1927年夏天,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的极端危急的情况下,决定组织发动南昌起义。7月,党中央派周恩来到南昌组织前敌委员会,领导起义。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在这里讨论起义计划,草拟了《八一革命宣言》、《八一革命宣传大纲》和《土地革命宣传大纲》,并于8月1日凌晨2点指挥武装起义,经过4个小时激战,歼灭南昌守敌3000余人。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挽救中国革命的伟大壮举,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油画《欢呼胜利》
建军节由来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从此,8月1日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和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地理位置
“八一”起义指挥部旧址位于江西省南昌市中山路380号 。
八一起义指挥部旧址
交通
途经“八一”起义指挥部旧址的交通线路有南昌公交2路、南昌公交7路、南昌公交18路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