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达木盆地 编辑
柴达木盆地,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属封闭性的巨大山间断陷盆地 。位于青海省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北部,主要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西北北抵阿尔金山脉;西南至昆仑山脉;东北有祁连山脉,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 。内陆盛产铁矿、铜矿、锡矿、盐矿等多种矿物,故被称作“聚宝盆”。腹地的柴达木沙漠在中国八大沙漠里居第五。
2022年9月,在中国聚宝盆柴达木盆地,首次发现黏土型锂矿。
中文名:柴达木盆地
外文名:Tsaidam Basin
地理位置: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
气候条件:高山、高原气候
开放时间:全年 全天开放
景点级别:AAAA级
门票价格:免费
著名景点:茶卡盐湖、可鲁克湖、水中雅丹、柴达木温泉等、俄博梁山上雅丹、都兰地下雅丹
称号:聚宝盆
建议游玩时长:1-7天
适宜游玩季节:5月-10月
面积:约 240000 km²
所属地形区:青藏高原
柴达木盆地为高原型盆地,地处青海省西北部,主要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是一个被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等山脉环抱的封闭盆地,介于90°16′E-99°16′E、35°00′N-39°20′N之间。盆地略呈三角形,东西长约800千米,南北宽约300千米,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 ,为中国三大内陆盆地之一。
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地势最高的盆地。柴达木不仅是盐的世界(东南部多盐湖沼泽) ,而且还有丰富的石油、煤,以及多种金属矿藏,如冷湖的石油、鱼卡的煤、锡铁山的铅锌矿等都很有名。所以柴达木盆地有“聚宝盆”的美称。
柴达木盆地
盆地基底为前寒武纪结晶变质岩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微倾,海拔自3000米渐降至2600米左右。地貌呈同心环状分布,自边缘至中心,洪积砾石扇形地
柴达木盆地属高原大陆性气候,以干旱为主要特点。年降水量自东南部的200毫米递减到西北部的15毫米,年均相对湿度为30-40%,最小可低于5%。盆地年均温均在5℃以下,气温变化剧烈,绝对年温差可达60℃以上,日温差也常在30℃左右,夏季夜间可降至0℃以下。风力强盛,年8级以上大风日数可达25-75天,西部甚至可出现40米/秒的强风,风力蚀积强烈。
气候变化
柴达木盆地图册
1961-2006年,中国气温增幅为每10年0.10℃-0.20℃,而青海高原为每10年0.33℃。其中,柴达木盆地更是高达每10年0.44℃。由此,柴达木盆地已成为青海高原乃至全国范围内增温最显著的区域。
在气温升高的同时,柴达木盆地降水量也在持续增多。柴达木盆地大部分地区从1998年以来降水量持续增加,增加趋势明显大于青海省其他地区。1998年至2008年,柴达木盆地各地年平均降水量在13.5至95.5毫米之间,与历年平均值相比,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增加幅度均在10%以上。
全球气候变暖给柴达木盆地带来的显著影响,它也成为整个青藏高原气候变化最为敏感和显著的地区。而种种迹象表明柴达木盆地气候由暖干化向暖湿化转型。
灾害性天气
壁纸
2011年3月17日,受新疆东移冷空气影响,凌晨1时33分至2时28分,青海柴达木盆地的格尔木出现灾害性沙尘天气,最大风速每秒达26.3米。这也是柴达木盆地40年来出现的最大风速的沙尘天气,并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影响。
当时沙尘经过时,最大能见度不足1米。大风沙尘天气过后,格尔木市上空飘起了雪花。据气象部门介绍,由于沙尘和降雪天气格尔木市降温幅度达8℃左右。
最新发现
3000万年前柴达木盆地气候凉爽湿度适中
重建结果显示,与现在化石产地年均气温1.9摄氏度、年降水量82.7毫米的寒冷、干旱气候不同,3000万年前的柴达木盆地气候凉爽、湿度适中。当时,那里年平均气温11.6摄氏度左右,冬季温度接近冰点、夏季凉爽,温度季节性差异远小于现在。当时的年降水量很可能超过1000毫米,夏季干燥、冬季湿润,降水的季节性差异也相对较低。但3000万年前的柴达木盆地与现在也有相似之处:当时那里的海拔已经达到3.3千米左右,与盆地现今的海拔类似。
3000万年前的柴达木盆地,覆盖着以杨树类和豆科植物为主的温带落叶阔叶林。在西风带控制下,曾经横贯欧亚大陆的大洋带来充沛的水汽,滋养着植物的生长。
相关研究成果已于2010年3月初发表在国际知名地学期刊《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上。
植被情况
风景实拍
柴达木盆地自然景观为干旱荒漠,主要土类为盐化荒漠土和石膏荒漠土。后者主要分布于盆地西部,草甸土、沼泽土一般均有盐渍化现象。植 被稀疏,种类单纯,总共不足200 种,以具有高度抗旱能力的灌木、半灌木 和草本为主,盐生植物较多。植被结构简单,约有6/10 的群丛系由一个或几个种组成。
在山麓洪积扇和冲积-洪积平原上以勃氏麻黄、梭梭和红砂灌木所组成的荒漠植被群落为主;在盐性沼泽及盐湖、河流沿岸,莎草科密生形成草丘,其中占优势的有深紫针蔺、丝藨草与黑苔草等盐生植被;盐湖与沼泽外围以芦苇与赖草为主 。
动物分布
柴达木盆地动物区系具有蒙新区向青藏区过渡的特征。野生动物主要有野骆驼、野驴、野牦牛、黄羊、青羊、旱獭、狼、马熊、獐、狐、獾等。由于垦殖和捕猎,野生动物大为减少,有的濒于绝迹。
矿产资源
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在青海湖西边,虽然荒凉,但物产丰富。蕴藏有丰富的盐类和其他化学元素。主要有盐、硼、钾、镁、锂、铷、溴、碘、锶、铯、石膏、芒硝、天然碱等,食盐达600多亿吨。盆地铅、锌、铬、锰等金属及煤炭、石油、石棉等资源丰富。最为著名的是各种盐。其中钠盐探明储量530多亿吨;氯化钾探明储量2亿多吨,占全国总储量的97%;硼探明储量1100多万吨,占全国总储量的一半;氯化镁探明储量约20亿吨。柴达木盆地不仅是中国盐矿之最,也是世界盐矿之最,因此,柴达木盆地又称为“盐的世界”。
已探明矿点200余处,计50余种,其中盐、石油、铅锌和硼砂储量尤丰,食盐总储量达600亿吨左右。芒硝、钾盐、硼酸盐具有工业开采价值,如察尔汗钾盐厂已成为中国重要化工原料基地。盆地内储油构造广布,西部有重要油气聚集带。锡铁山铅锌矿是中国已知最大铅锌矿之一。
柴达木盆地面积25万平方千米,各种资源储量潜在价值达17.2万亿元。为了吸引国内外资本,把柴达木盆地建成中国西部的资源工业基地,海西州委、州政府积极构建以资源经济为主体经济的新格局,GDP增长连续3年超过了15%。
在柴达木盆地已建成生产原油250万吨,天然气10亿立方米,钾肥70万吨,加工原盐200万吨,180万吨纯碱,生产铜、铅锌、石棉近100万吨的工业基地。
2022年9月,在中国聚宝盆柴达木盆地,首次发现黏土型锂矿,且具备巨大找矿前景。本次在柴达木盆地中首次发现的黏土型锂矿系由湖相沉积形成,是中国国内除火山岩黏土型锂矿、碳酸盐黏土型锂矿外,与盐湖有关的一类黏土型锂矿。
药材资源
据有关部门对柴达木盆地中藏药材资源普查数据显示,柴达木盆地内还分布有药用植物、药用动物、药用矿物共计有782种,出产的中藏药材不仅蕴藏量大,而且效果好。其中,药用植物红景天已被医学界认为是继人参、刺五加之后一种新的营养补剂药源,也是前往高海拔地区游客的必备良药。
柴达木盆地出产的中藏药材大多为耐干旱、寒冷的稀有种类,不仅蕴藏量大,而且大多质量上乘,尤其是具有独特疗效和滋补营养价值的珍稀名贵药材,如盆地盛产的白唇鹿鹿茸,被誉为“西茸”,是公认的滋补药材中的上等佳品;而广泛分布在盆地内的枸杞子,经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和西北农业大学化验分析,在香港、东南亚地区被誉为“柴枸”,成为青海传统出口精品。
青海省有盐湖,有的在这个盆地,而柯柯盐湖和尕海盐湖在其它区域(西藏拉昂错只是咸水湖)。
茶卡盐湖
茶卡盐湖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北部,茶卡盆地的西部。茶卡盆地西南被鄂拉山与希里沟山间断陷盆地分割,东北有青海南山与青海湖相隔。盆地南、北受断裂控制,形成面积2400平方公里的封闭内流断陷盆地。茶卡石盐开采历史悠久,早在西汉时期,当地羌族人已采盐食用。
察尔汗盐湖
如若驱车行驶在215国道上,你会发现在格尔木市附近有一段笔直的公路,如桥般浮在察尔汗盐湖上。如果不是迎面“万丈盐桥”四个大字,你会以为它就是普普通通的公路,但其实这是一座长达32公里的盐桥,因折合市制达万丈而被誉为“万丈盐桥”。
柴达木盆地以盐渍化的土地为主 ,区域内积温较多、热量条件较好,咸水、微咸水资源及动植物资源丰富;农业用地仅占土地总面积的0.17%,有大量宜农土地未被开发,撂荒面积大;草地占土地面积的46.64%,但海拔、气候、交通等条件限制其利用;林地占土地总面积的2.87%,破坏较严重;盐碱地占总土地面积的11.68%,且资源丰富,几乎未被利用。盆地现有耕地集中于东部和东南部绿洲地带,以产粮食、油料为主,单产较高。
交通事业已初具规模,青藏铁路已通车,公路成网,高速基本已经贯通全州各地,同时,连接青藏铁路至甘肃敦煌的格敦铁路于2018年10月1日全线建成通车。出现了格尔木市、德令哈市、冷湖镇、大柴旦镇和茫崖镇等一批新兴城镇。
火车:可乘K9803次特快
“雅丹”是维吾尔语,意为“具有陡壁的土堆丘”,也叫“风蚀林”、“沙石林”,是一种奇特的风蚀地貌。 “雅丹”地貌区西临一里坪,北接德宗马海湖,东连马海,南与尔台吉乃尔相连,东经97度18分,北纬37度59分,在大柴旦镇以西约200平方千米。由于亿万年的地质变迁,因褶皱而隆起和因断裂破碎的裸露第三级地层在外因力的长期作用下,吹蚀一部分地表物质形成的多种残丘和槽形低地。盆地瀚海盐碱滩,由于受强烈风沙的侵蚀,久而久之,使裂缝越来越大,将原平坦的地表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垄脊沟槽,顺盛行风方向伸长,沟槽越来越大,垄脊越来越小,出现不连接的许多土墩,形成了戈壁滩上特有的一大奇观,这就是著名的“雅丹地貌”。
腹地的柴达木沙漠在中国八大沙漠里居第五。
青海省采取多种手段,加快生态治理步伐,柴达木盆地的绿洲面积不断扩大,据卫星遥感监测显示,柴达木盆地沙区风蚀荒漠化程度趋缓。近几年荒漠化面积明显减少,土地荒漠化面积较2000年以前缩减2.7%。随着植被情况的好转,柴达木盆地的野生动物数量也大幅增加。
2000年以来,柴达木盆地内实施退耕还林22.7万亩,人工造林152万亩,封沙、封山育林168万亩;国家重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已扩大到865.66万亩。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