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 编辑

中国四大盆地

四川盆地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大部分位于四川省内,总面积约26万多平方千米,位于亚洲大陆中南部(北纬28°10'和32°25'之间),中国西南部、囊括四川省中东部,由青藏高原、大巴山、华蓥山、云贵高原环绕而成,周围山地海拔多在1000米~3000米之间,面积约为10万平方千米,中间盆底地势低矮,海拔250米~750米,面积约为16万平方千米,因此可明显分为边缘山地和盆底部两大部分。边缘山地区从下而上一般具有2~5个垂直自然带。西北边缘是很长的龙门山脉。四川盆地底自西向东分为成都平原、川中丘陵和川东平行岭谷。四川盆地是中国著名红层盆地。地表岩石主要为紫红色砂岩和页岩,这两种岩石极易风化发育成紫色土,紫色土含有丰富的钙、磷、钾等营养元素,是中国最肥沃的自然土壤。盆地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温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盆底高而边缘低,等温线分布呈现同心圆状。夏季平均温度在24~28℃之间,极端高温36~42℃;冬季平均温度4~8℃之间,极端低温-8℃~-2℃。四川盆地年降水量1000~1300毫米,但冬干、春旱、夏涝、秋绵雨,年内分配不均,70~75%的雨量集中于夏季(6~10月)。四川盆地内还蕴藏丰富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以及盐、磷灰石、硫磺等矿产,其中天然气、芒硝为中国之冠,并有中国重要的锶矿。边缘山地是四川多种经济林木和用材林基地,盆地底部耕地连片,是中国最大的水稻、油菜籽产区。

地质演变

编辑
数亿年前,四川还是一片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其海床为地球早期形成的一套巨厚的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的地层。到距今2.5亿年左右的三叠纪,这片区域还属于特提斯海的外围。与开阔海水交流受阻,逐渐沉积了一套最厚可达500米,富含盐类的岩石,成为四川盐卤资源的源头。局部地方还曾发生过火山喷发,留下了神奇“绿豆岩”。

在距今2亿年左右的侏罗纪构造板块俯冲碰撞,特提斯海逐步消亡。川西地区抬升成陆,地壳物质向东挤压,形成了古龙门山。山体压弯岩石圈,从而在其东侧形成了前路盆地,成为四川盆地的最早雏形,范围远大于现在地理地貌上的四川盆地。同时来自山脉的岩石碎屑等物质,在盆地中逐渐填充沉积,早期覆盖的海水变得越来越浅,逐步成为海陆交互的沼泽。

气候温暖湿润,蕨类、苏铁和裸子植物大量生长,为后期煤矿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基础。随着构造凹陷继续发力,湖相盆地面积越来越大,充填也越来越快,现今意义上的“四川盆地”轮廓逐步形成,其内河流、湖沼纵横一度成为恐龙的乐园。

到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全球火山喷发导致盆地气候逐渐变得干热,植物不断衰退,恐龙灭绝。大量岩石碎屑等物质在盆地堆积,形成了厚达数千米的红色和紫红色砂、泥、页岩,四川盆地成为著名的红色盆地。

在距今4000万-3000万年左右,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地壳物质分别向东向南流展,复杂的构造应力在四川盆地周缘造就了龙门山、大巴山、七曜山和大相岭等多条山脉。四川盆地基本定型,并完成了由湖相盆地到陆相盆地的转变。

此后在青藏高原构造应力的持续作用下,形成了一系列呈北东-南西向线状延伸的褶皱山,如龙泉山、华蓥山。龙门山前,构造凹陷依然强烈,滔滔岷江和沱江带来的巨量砂卵石逐渐堆积在凹陷中,厚度达500多米,如同缓冲垫一样,极大减轻了龙门山地震的破坏力,成就了舒适宜人的成都平原区。与川东平行林谷区、盆周低山丘陵区、川中丘陵区共同组成了四川盆地的整体地貌。

盆地构成

编辑
四川盆地聚居着川渝绝大部分人口、居民主要为汉族蜀民系。是中国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中国著名红层盆地,中国各大盆地中形态最典型、纬度最南、海拔最低的盆地。

<p>四川盆地内部与周边地区

四川盆地内部与周边地区

四川盆地坐标

四川盆地内的城市

四川盆地内的城市

四川盆地的面积约26万平方千米(面积是居第五第六位的两湖盆地和银额盆地的两倍),占四川省面积的46%。四川盆地西依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北近秦巴山脉,与汉中盆地相望,这里的岩石,主要由紫红色砂岩和页岩组成。这两种岩石极易风化发育成紫色土。紫色土含有丰富的钙、磷、钾等营养元素,是南方最肥沃的自然土壤。四川盆地是全国紫色土分布最集中的地方,向有“紫色盆地”的美称。四川盆地底部面积约16万平方千米,按其地理差异,自西向东又可分为成都平原、川中丘陵和川东平行岭谷三部分。成都平原西方是龙门山脉,东方是龙泉山脉。

四川盆地内包含城市四川盆地内包含城市

盆地特征

编辑

地貌特征

四川盆地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可明显分为边缘山地和盆地底部两大部分,边缘山地多中山和低山。景观各要素过渡性明显,如动植物组成上分别渗透了华中区、西南区、青藏高原区和华北区的成分。边缘山地区从下而上一般具有2~5个垂直自然分带。边缘山地是四川多种经济林木和用材林基地。农业上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盆地底部多丘陵、低山和平原。地表组成物质新而单一,多砂泥岩与第四纪沉积物。气候上属中亚热带,热量远比边缘山地为高,但降水量不及边缘山地。植被为人工的次生林木所代替,覆被率低,耕地连片,夏伏旱和洪涝是这一地区最大灾害。

盆地内部地形地貌显示出明显的三分特点,即盆西平原地貌、盆中丘陵地貌和盆东山地地貌,三者以龙泉山和华蓥山为界。

形态特征

总体形态

四川盆地其轮廓形态总体近似长方形,形似信封状,右倾斜置在亚洲大陆,因此被地理学者称之为信封盆地。信封盆地东部顶点云阳(靠近万州),南部顶点叙永(靠近遵义),西部顶点雅安,北部顶点广元。信封盆地几何中心城市遂宁(几何中心点大致在蓬溪南部地区),中北部(内顶角)中心城市南充,中南部内顶角安岳。

信封盆地顶点城市和几何坐标中心城市俯瞰示意图信封盆地顶点城市和几何坐标中心城市俯瞰示意图

四川盆地由盆周山地和盆地底部构成。

盆周东部为长江三峡,南部为云贵高原,西部为青藏高原,北部为大巴山。

盆地底部主要分为川东平行岭谷、川中丘陵和川西成都平原三部分。龙泉山是成都平原和川中丘陵的界山,华蓥山是川中丘陵和川东平行岭谷的界山。

四川盆地形态四川盆地形态

盆地底部

(1)在龙泉山和龙门山、邛崃山之间的盆西平原,系断裂下陷由岷江水系的河流冲积而成,面积约8000平方千米,为我国西南最大的平原,因成都位于平原之中, 故称成都平原。成都平原海拔460米~750米,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表平坦,相对高差一般不超过30米~50米,它由岷江、沱江、涪江、青衣江等八条河流冲积联缀而成,土壤肥沃,河渠稠密,有著名的都江堰自流灌溉,自古以来素有“天府”之称。

(2)在龙泉山和华蓥山之间的盆中丘陵,地势低矮,海拔大多在300米~500米之间,相对高差50米~150米,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岩层近于水平,在流水的长期侵蚀切割作用下,形成台阶状的方山丘陵,南部浅丘,北部多深丘。丘陵地表软硬相间的紫红色砂、页岩极易风化为紫色土,富含磷钾,自然肥力较高,宜种性广,是四川全省粮食、经济作物主产区。

(3)华蓥山以东为盆东平行岭谷区,由多条近东北西南走向的条状背斜山地与向斜宽谷组成,山地陡而窄,高700米-1000米,其中,华蓥山高1705米,为盆地底部最高峰。山地顶部的石灰岩被雨水溶蚀后,常成凹槽,故山地大多具有“一山二岭一槽”或“一山三岭二槽”的特色。山岭间的谷地宽而缓,海拔300米~500米,其间丘陵、平坝交错分布,是平行岭谷区工农业生产主要地区。

边缘山地

四川盆地边缘山地区属强烈上升的褶皱带。地貌显著特征是,海拔较高,过渡性明显,均为一系列中山和低山所围绕。盆地北缘米仓山、大巴山近东西走向,是秦巴山地南翼部分,海拔一般在1500米~2200米之间,山势雄伟,山坡陡峭,沟谷深切,相对高差可达500米~1000米;南缘大娄山属气势磅礴的云贵高原之一部分;西缘有龙门山、邛崃山、峨眉山,山脊海拔都在1500米至~3000米以上,相对高差可达1000米,属中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峨眉山顶峰高3099米,与附近的平原相对高差达2660米,山势巍峨秀丽,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四川盆地边缘山系四川盆地边缘山系

地形特征

四周为海拔2000~3000米的山脉和高原所环绕,北面是大巴山、米仓山、龙门山,西面是青藏高原边缘的邛崃山、大山,南面是大娄山,东面是巫山。 无论从构造还是人地貌上看,四川盆地都是一个典型的盆地。它从震旦纪以来就是地壳比较稳定的大型拗陷区。晚三迭纪的印支运动中成为一个内陆湖盆,但范围要比今日的四川大得多,中生代堆积了厚达3000~4000米的紫红色的砂岩和页岩,因此人们又称它为“红色盆地”或“紫色盆地”。中生代末期的四川运动使盆地周围褶皱成山,中间相对下陷,轮廓基本形成,盆地内部地层也发生大规模的变形。东部出现一组北东向的褶皱,称盆东褶皱带;中部形成穹窿构造,称盆中穹窿带;西部表现成为盆地沉陷带,为今天盆地的三个地貌区奠定了基础。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周围山地再次上升,盆地再次相对下陷, 成都一带下陷更深。同时,长江切穿巫山,滚滚东流,完成了统一的长江水系,使内流盆地转变为外流盆地。四川盆地可明显分为边缘山地和盆地底部两大部分,其面积分别约为10万多和16万多平方千米。 四川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外流盆地,面积26万多平方千米。四川盆地内部丘陵、平原交错,地势北高南低。由于地表形态的不同,以华蓥山、龙泉山为界。

四川盆地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 alt="四川盆地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 src="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fd039245d688d43f24898c39791ed21b0ff43bdc?x-bce-process=image/format,f_auto/resize,m_lfit,limit_1,h_1000"/>四川盆地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

盆底可分为三部分:

①华蓥山以东为大致平行的川东岭谷,由东北—西南走向的许多条状山体组成,海拔一般在700~800米,谷地中多低丘与平坝,海拔200~500米,是川东农业和人口集中的地方。

②华蓥山和龙泉山之间为方山丘陵,即川中丘陵。区内由于紫红色砂页岩倾角平缓,受切割后形成大片方山式丘陵。海拔350~450米,相对高度几十米。当地劳动人民利用方山山丘土层深厚的特点,把梯田一直修到山顶。

③龙泉山以西为平原。称为川西平原或成都平原,面积6000多平方千米,是四川盆地最大的平原,也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平原,海拔约600米。

地质特征

四川盆地属扬子准地台四川台坳。古生代时相对隆起,缺乏泥盆系和石炭系。印支运动转换为大型拗陷,晚燕山运动,特别是喜马拉雅运动后发生褶皱隆起。

四川盆地四川盆地四川盆地四川盆地四川盆地四川盆地四川盆地四川盆地四川盆地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 alt="四川盆地四川盆地四川盆地四川盆地四川盆地四川盆地四川盆地四川盆地四川盆地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 src="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5882b2b7d0a20cf474d7e31472094b36adaf99b1?x-bce-process=image/format,f_auto/resize,m_lfit,limit_1,h_336"/>四川盆地四川盆地四川盆地四川盆地四川盆地四川盆地四川盆地四川盆地四川盆地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

盆地的格局主要受北东—南西向及北西向两条构造线控制,构成了典型的菱形盆地,四川广元、四川雅安、四川叙永为菱形的四顶点,东西两边稍长,为380~430公里,南北两边略短,为310~330公里。以上菱形四顶点的连线与盆地内650~750米的等高线大体相当,盆地底部与边缘山地也以此为分界。

四川盆地在距今1.4亿年以前,还是内陆湖盆。至距今6.6千万年时,盆地边缘山地迅速隆升,长江中上游水系开始沟通。盆地内湖水东泻奠定了现今之地貌形态。

盆地边缘多低山和中山,山势陡峻,发源盆地边缘山地的河流大多为“V”型谷,岭谷高差都逾500~1 000米, 地表崎岖,故历史上就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山脊海拔大多在2000~3000米,西北部与西部可超过3000~4000米,如龙门山4984米,峨眉山3099米,小相岭4 791米。

地表广泛出露古生代及其以前的石灰岩,其次为板岩、片岩、结晶灰岩、石英岩、砂泥岩和砾岩,局部有花岗岩和玄武岩。石灰岩分布区可见石林、溶洞、暗河、槽谷等喀斯特地貌,盆地南缘兴文县素有“石林洞乡”之称(见兴文石林)。巫山十二峰和金佛山等名山主要也由石灰岩发育而成。由石灰岩、玄武岩、花岗岩等组成的峨眉山及由砂泥岩、砾岩组成的青城山,素有“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之称,为中国著名游览胜地。盆地底部海拔多数在250~700米,地势东南倾,盆地内各河流均由边缘山地汇聚盆地底部的长江干流,形成向心状水系。地表为大面积的中生代紫红色砂岩与泥岩所覆盖,故称为“红层盆地” ,是中国中生代陆相红层分布最集中地区。四川盆地为丘陵性盆地,底部以丘陵为主,次为低山和平原。

海盆时期

四川盆地二亿多年前是巴蜀湖 四川盆地二亿多年前是巴蜀湖

四川盆地属扬子陆台一部分,称为四川陆台,属较稳定的地区,但仍经过两次大规模的海浸。第一次从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开始,延续到3.7亿多年的志留纪,不断下陷成了海洋盆地,志留纪时发生加里东运动,除了西部的龙门山地槽继续下陷外,其余地区上升为陆。2.7亿年前的石炭纪末,发生范围更大的第二次海浸,盆地再次为海洋占据。二叠纪时海陆交替,形成重庆附近的南酮、松藻、天府等煤矿。二叠纪末,盆地西部岩浆喷出,峨眉山小金顶及清音阁一带的玄武岩就在这时生成。

湖盆时期

距今1.9亿年的三叠纪,“印支运动”使盆地边缘逐渐隆起成山,被海水淹没的地区逐渐上升成陆,由海盆转为湖盆。当时湖水几乎占据现今四川盆地的全境,称为“蜀湖”,从此结束了海浸的历史。在中生代漫长的1亿多年里,盆地气候温暖湿润,到处生长蕨类、苏铁和裸子植物,是又一个成煤期,永荣煤矿即在三叠纪和侏罗纪时形成。东起长寿、垫江,西到江油、邛崃,北抵大巴山麓,南到贵州赤水,还是天然气富集区。这一时期爬行动物恐龙称霸一时。1957年在合州发现的“合州马门溪龙”身长22米,高3.5米,是中国亚洲最大和最完整的恐龙化石。

陆盆时期

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发生又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燕山运动”。盆地四周山地继续隆起,同时产生不少大断层,如西部的龙门山大断层和东部的华蓥山大断层,把盆地分为三部分。蜀湖缩小为仅有2万平方公里的蜀湖。封闭的盆地地形及急剧缩小的水面,使气候逐渐变得干热,沉积物由海相、海陆交替相变为陆相,大量风化、侵蚀、剥蚀的物质在盆地堆积了数千米厚,形成红色和紫红色的砂、泥、页岩。裸子植物不断衰退,恐龙灭绝了。内陆湖泊在干燥条件下,经强烈蒸发,浓度增大,盐分不断积累,形成盐湖,后来泥沙掩埋而保存于地层之中,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形成岩层,自贡一带是著名的井盐产地。 2000多万年前的新第三纪,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距今二、三百万年的第四纪,地壳再次发生构造运动。从而,四川盆地由内流盆地变为外流陆盆,由封闭的内流区变为外流区,由以堆积为主变为侵蚀为主,经历了海盆——湖盆——陆盆的沧桑之变。 第四纪是冰川广布的时代,盆地西北山地发育大量冰川。冰川消融后,大量沉积物由岷江、沱江等携带,堆积在西部的凹陷区,即以前的蜀湖之中,最终形成了成都平原。 四川盆地地貌丰富,平原7%,丘陵52%,低山41%。

自然资源

编辑

植物资源

四川盆地中植物近万种,古老而特有种之多为中国其他地区所不及。在盆地边缘山地及盆东平行岭谷尚可见水杉、银杉、鹅掌楸、檫木、三尖杉、珙桐、水青树、连香树、领春木、金钱槭、蜡梅、杜仲、红豆杉、钟萼木、福建柏、穗花杉、崖柏、木瓜红等珍稀孑遗植物与特有种。在湿热河谷可见桫椤、小羽桫椤、乌毛蕨、华南紫萁、里白等古热带孑遗植物。 四川盆地的地带性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其代表树种有栲树、峨眉栲、刺果米槠、青冈、曼青冈、包石栎、华木荷、大包木荷、四川大头茶、桢楠、润楠等,海拔一般情况下在1600~1 800米以下。其次有马尾松、杉木、柏木组成 的亚热带针叶林及竹林。 边缘山地从下而上是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寒温带山地针叶林,局部有亚高山灌丛草甸。

动物资源

四川盆地是中国动物种类最多、最齐全的地区之一。据统计,除鱼类外,盆地底部共有动物417种,盆地西缘、北缘和南缘山地分别为487种、317种与288种,其中经济动物均占一半以上。盆地西缘山地是中国特有而古老动物保存最好、最集中的地区,属于一类保护动物的有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灰金丝猴、白唇鹿等。还有珍贵特有动物小熊猫、雪豹、鬣羚、短尾猴、猕猴、毛冠鹿、水獭及鸳鸯、血雉、红腹角雉、绿尾虹雉、白腹锦鸡、红腹锦鸡等。 盆地西缘的平武、青川、北川、宝兴、天全、洪雅、马边等地,均为中国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区。已设立唐家河、王朗、卧龙(见卧龙自然保护区)、蜂桶寨、喇叭河等7处大熊猫、金丝猴等自然保护区。 酉阳、马边、平武等盆地边缘山地溪沟中的大鲵及长江、金沙江中的中华鲟、白鲟也为四川所特有,均属国家保护动物。

矿产资源

四川盆地有煤、铁、天然气、石油、盐、芒硝、石膏、磷、硫、铝、金、铜、锰、石墨、汞等矿产资源,其中天然气、芒硝为全中国之冠,并有中国重要的锶矿。川东北是世界最大的天然气富集区之一,川中和南充等地盐岩矿储量很大。

2022年10月,中国石化西南石油局在四川盆地部署的金石103HF探井获高产稳产工业气流,日产天然气25.86万立方米,评价落实地质资源量3878亿立方米。

2023年,中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为40.2%,四川盆地页岩气是我国天然气产量增长的重要阵地,已提交探明储量近3万亿立方米、年产超过240亿立方米,对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气候环境

编辑

气候类型

四川盆地属于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又兼有海洋性气候特征),东南部的低丘与长江河谷带有南亚热带气候属性;由于地形闭塞,北部秦岭阻挡冷空气,冬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

四川盆地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 alt="四川盆地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 src="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a8773912b31bb051255aafe3327adab44bede0fb?x-bce-process=image/format,f_auto/resize,m_lfit,limit_1,h_1000"/>四川盆地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

最冷月北部均温3~5℃,南部5~8℃,较同纬度的上海、湖北、安徽及纬度偏南的贵州高1~4℃。盆地北部极端最低温-8~-5℃,南部-5℃~-2℃。霜雪少见,年无霜期长280~350天,同纬度上的武汉冬天却霜雪不断,盆地位于长江河谷中的长宁全年无霜。

盆地各地夏季始于5月底,终于9月中旬,夏长4个月,温度上东高西低。盆地西部夏天平均气温约25℃,较同纬度的上海、武汉等城市偏低3-4度,但湿度较大,所以闷热难忍。东部最热月气温高达26~29℃,长江河谷局地达到30℃。盛夏连晴高温天气又造成盆地东南部严重的夏伏旱。

盆地气温东南高西北低,盆底高边缘低; 各地年均温16~18℃。10℃以上活动积温4500~6000℃,持续期8~9个月,属中亚热带。东南部的长江河谷积温超过6000℃,相当于中国南岭以南的南亚热带气候。盆地气温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盆底高而边缘低,等温线分布呈现同心圆状。盆地边缘山地气温具有垂直分布特点,如峨眉山、金佛山海拔升高百米,气温递减0.55℃和0.61℃。峨眉山顶年均温仅3℃,10℃以上活动积温586℃,气候上相当于寒温带和亚寒带。

降水状况

四川盆地年降水量1000~1300毫米 ,盆地边缘山地降水十分充沛,如乐山和雅安间的西缘山地年降水量为1 500~1800毫米,为中国突出的多雨区,有“华西雨屏”之称。但冬干、春旱、夏涝、秋绵雨,年内分配不均,70~75%的雨量集中于6~10月。最大日降水量可达300~500毫米。“巴山夜雨”自古闻名,夜雨占总雨量的60~70%以上。盆地区雾大湿重,云低阴天多。峨眉山、金佛山是中国雾日最多地区之一,年相对湿度之高也为中国之冠。盆地年日照仅900~1300小时,年太阳辐射量为370~420千焦耳/平方厘米,均为中国最低值,故有“蜀犬吠日”之说。

1981-2010年四川各地年平均降雨

排名

气象站号

气象站名

平均降雨量

备注

1

56385

峨眉山

1670.2

站点在峨眉山景区

2

56287

雅安

1666.0

数据来源于国家气候中心

3

56278

天全

1576.1

4

56384

峨眉

1418.4

站点在峨眉山市区

5

56280

名山

1407.1

6

56380

洪雅

1385.0

7

57237

万源

1271.1

8

56382

夹江

1267.5

9

57326

宣汉

1238.0

10

57329

开江

1238.0

11

56490

沐川

1236.7

12

56386

乐山

1231.5

13

56279

芦山

1222.2

14

57416

邻水

1215.0

15

57324

平昌

1214.5

16

57328

达州

1205.1

17

57420

大竹

1202.9

18

56281

蒲江

1201.0

19

57320

通江

1193.8

20

56499

珙县

1171.1

盆地经济

编辑
四川盆地农业较发达,是中国著名的农业区。良好的自然条件和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四川盆地分布的紫色土面积达14万平方千米,具中性或中性偏碱,富含磷、钾等矿物养分,质地适中,有较好的透水、通气性。早在西汉时期,即开垦种植。 四川盆地的土地利用率高达30~40%以上,是中国最大的水稻、油菜籽产区。蚕桑、柑橘、油桐、白蜡、五棓子、银耳、黄连等产量均居中国第一。

下一篇 准噶尔盆地

上一篇 柴达木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