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荣县大佛石窟 编辑
荣县大佛石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荣县旭阳镇桂林街社区大佛路1号大佛崖,坐南面北。凿刻于唐代末年,分布面积640平方米。
荣县大佛石窟,位于荣县东郊宋家冲村真如岩。石窟寺大佛寺占地2.3万平方米。有摩崖造像龛窟多处,主像为释迦如来大佛,故名大佛寺。
荣县大佛石窟,初名开化寺大佛殿,宋代称真如观,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重建,寺依山势而建,高踞山腰。荣县大佛石窟,以弥勒殿、如来殿为中轴,左右有方丈室、藏经楼、达摩殿、法门等。石窟寺内刻有达摩像,并多历代名人题刻诗碑。
2006年,荣县大佛石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中文名:荣县大佛石窟
地理位置:四川省自贡市荣县东郊宋家冲村
占地面积:23000 m²
荣誉称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别名:真如岩
批准单位:国务院
荣县大佛石窟
大佛所在的庙宇,唐代名开化寺,后称大佛禅寺。宋代重修后规模很大,寺门抵今溪岸。
明末清初寺庙 毁于兵火,清嘉庆年间重建。以后时有修缮和扩建,因受地形限制,寺庙只能依山就势;缩退山门,以大佛为中心向左右两边展开,主要由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达摩殿、罗汉堂、藏经楼、方丈室、禅房等殿堂组成。山下远望掸林;古刹错落有致。
2013年,石窟开始修建 。
荣县大佛石窟
2006年5月25日,荣县大佛石窟作为唐代文物,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荣县大佛石窟凿刻于大佛崖上,窟高40米、宽16米、深14米,龛为敞口石龛,龛楣呈圆弧形。龛内凿释迦牟尼坐像1尊,通高36.67米,佛像头与山巅齐平,气势雄伟,是世界第二大石刻佛像和世界第一大释迦牟尼石刻佛像。大佛依山凿成,头与山巅齐平,气势雄伟,雕刻精美,造型庄严圆满,形神俱备。历经千年,至今保存完整,是我国石刻遗存之艺术瑰宝。
现在,全寺占地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全系古建筑或仿古建筑。山上山下绿树成荫,悠久的人文景观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形成川南地区颇富吸引力的风景名胜古迹之地。
荣县大佛石窟
现有这尊笑罗汉为后来补塑,和以前相比虽有不同。但有荣县籍著名书法家柳倩历书名联相伴,也或可补其不足。联云:开口便笑笑古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客。
重檐殿宇之上是大雄宝殿.殿内供奉的即为依山石刻的荣县大佛,两边是泥塑的地藏和观音。大雄宝殿原为单檐四层架殿式建筑,昔日人们只能“远看大佛头。近看大佛脚“。现为四重檐歇山式仿古建筑,全称大佛护身楼,简称大佛楼。登大佛楼,既可层层观赏大佛雄姿, 又可左经莲台;右转啸台。
拾级顶上,宜达头顶佛光阁,举目眺望,远山近水,荣城风貌。尽收眼底。荣县大佛寺自清代复兴后,属掸宗之一的临济宗,故又称大佛掸寺。凡掸宗寺庙必供奉达摩祖师。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知县宫监桂捐资在大佛西面的崖壁上镑刻“达摩渡江图”。达摩,印度南方僧人,南刘宋末年从海道来广州,被梁武帝遇到首都建业(南京),传播禅宗佛教,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开创人,世称达摩祖师。
荣县“达摩渡江图”取材于达摩和梁武帝话不投机后,遂渡江至篙山少林寺这段故事。主像达摩高 4.9米,近乎圆雕。达靡有用荷禅杖,上挂蒲团和草鞋,左手提佛珠,佛珠粒粒可数。祖师肥头圆脸。面肌突起,两目圆睁。炯炯有神,胸腹敞露,肋骨横呈,显得勇武有力。身后鱼翻浪滚,僧衣随风卷起,脚踏芦苇,掉头仍身站立在汹涌波涛之中,颇有“谁谓河广,一苇航之”之风韵。
又传魏晋名士 孙登来荣,登台长啸,其声悠扬,有如凤凰之音;故北宋《荣州图经》称此为“孙登啸台”。 啸台崖壁还有唐宋摩崖造像,西方极乐世界,十八罗汉,其中“罗汉群龛”引入注目龛高3.4米,宽4.6米,深0.46米,内刻六尊罗汉,其中三尊头部已毁。六劈罗汉中间浮雕一株桃树,枝上悬一仙桃。
靠仙桃的罗汉,一尊双手交叉乎放在胸前,悠闲自在:另一尊面朝仙桃,似无动于衷。造像表现了他们超脱凡尘,不为利禄所动的神态。这种布局的雕刻为全国罕见,有一定研究价值,已为《中国美术全集四川石窟雕塑》收集。“啸台总一郡之胜”。唐宋时在此建有栋字轩槛,北宋建“一胜亭”,供人凭临怀古。若登台极目,东可望巍巍大佛,西可俯幽深龙洞。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