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千佛岩石窟 编辑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通江千佛岩石窟通江千佛岩石窟

通江千佛岩石窟,原名古佛龛,位于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诺江镇千佛村诺江河右岸千佛寺后,始凿于唐龙朔三年(663年),终于唐开元七年(719年),前后历时56年。

通江千佛岩石窟共有造像54龛,造像3000余尊。分布在高10米、宽53米的砂岩正面和左侧崖壁上。正面28龛,盛唐雕造;左侧26龛,初唐雕造。整个造像群由净土变、天龙八部、说法图、七级佛塔、千佛屏等龛组成,主要有释迦牟尼、观世音、大势至、四佛、三世佛、药师佛、护法力士、供养人、乐伎等。 现存主要以唐代(618~907年)造像为主。

2006年5月25日,通江千佛岩石窟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通江千佛岩石窟

地理位置: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诺江镇千佛村诺江河右岸千佛寺后

所处时代:唐

保护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注单位:国务院

编号:6-0858-4-48

文物历史

编辑
通江千佛岩石窟,原名古佛龛,始凿于唐龙朔三年(663年),终于唐开元七年(719年),前后历时56年。

清末民初,建有双重檐巴壁式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穿斗式木结构青瓦屋面四角微翘的保护性建筑遮盖,后毁。

文物特征

编辑
通江千佛岩石窟共有造像54龛,造像3000余尊。分布在高10米、宽53米的砂岩正面和左侧崖壁上。正面28龛,盛唐雕造;左侧26龛,初唐雕造。整个造像群由净土变、天龙八部、说法图、七级佛塔、千佛屏等龛组成,主要有释迦牟尼、观世音、大势至、四佛、三世佛、药师佛、护法力士、供养人、乐伎等。 现存主要以唐代(618~907年)造像为主。 龛窟的主要形制有单层方形龛、外方内圆龛、双重方形龛、方形龛、拱形龛等;雕刻手法有深浮雕、浅浮雕、线刻,部分龛窟的力士还出现镂空的雕刻手法。

第6龛阿弥陀佛龛多有损坏、风化。主尊为阿弥陀佛,结跏趺坐于莲座上,头部、手部已残损;两旁胁侍为观音、大势至菩萨,微呈S形站立,头、手多处残破。佛两侧刻五十二尊听法菩萨,分五层排列在龛的正壁上,均坐于带茎莲台上,姿态不一,可惜大多漫漶不清,应为“阿弥陀佛与五十闻法菩萨”图像的一种变体。龛左侧有造像记一通,碑额阳刻“阿弥陀佛龛大唐龙朔三年(663年)岁次癸亥元月辛亥朔建麟德二年(665年)岁次乙丑二月庚辰塑”,碑文已剥蚀不可辨识。

第15龛弥勒佛龛,内刻一佛二弟子四菩萨和二力士像,造像外有建筑物遮蔽,保存较好。主尊弥勒佛结跏跃坐于宝座上,面庞丰圆,双眼微闭,身材壮硕,着双领下垂式袈裟,衣纹由阴线刻凿而成,流畅自然,双手结禅定印,有桃形双层头光。二力士像立于龛口,右侧一尊已残,左侧一尊雕凿精细。

通江千佛岩石窟

文物遗存

编辑

石碑

通江千佛岩石窟有“奉旨造像”石碑,“奉旨造像”石碑在第6龛阿弥陀佛龛左1米处。

题记

通江千佛岩石窟共有题记6幅:1、“阿弥陀佛,大唐龙朔三季,岁次癸亥元月辛亥朔建;麟德二季,岁次乙丑二月庚辰朔新观音(以下字剥落)”;2、“大唐干封元年四月八日广纳县马明府为夫人□氏敬造”;3、“大唐神龙元年□□□……”;4、“父母及儿亡夫□愿平安发心造观音菩萨□□龛□身并得就□□”;5、“维开元七年六月一日,弟子王珣发心敬造释迦牟尼佛一身,大世智菩萨、观世音菩萨各一身。诸佛证明,愿一切众生长宁授福,志□供养”;6、“河中府西北门外住人雷信夫妇等重妆此。发心功德一堂,乞寿年永固者千秋。时以绍兴八年戊午五月八日庆祝”。

文物价值

编辑
通江千佛岩石窟中最大龛窟宽3.7米,高3.3米,深2.2米,最小宽0.15米,高0.20米,深0.05米。造像大如真人,小如手指,规模宏大,装饰华丽,雕艺精细。既有初唐时期的简朴,又有盛唐时期的风韵,是研究唐代服饰、美术、彩绘、雕刻、建筑等的珍贵实物资料。

通江千佛岩石窟第35龛与第39龛之间有一座七层宝塔浮雕,高3.7米,造型极其精美。除西安大雁塔门楣石上的线刻佛殿图外,此塔是唐代佛教建筑的又一例证,是了解唐代建筑形制的珍贵形象资料。

历史文化

编辑
《蜀中名胜记》载:“县西有古佛……乃龙朔中,壁州参军蔡洪雅创,又一碑乃阿弥陀佛龛也。”武后曾随父亲驻守壁州(今四川通江),掌握政权后,邑宰蔡洪雅奉旨造阿弥陀佛龛。

文物保护

编辑
1996年9月,通江千佛岩石窟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通江千佛岩石窟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通江千佛岩石窟位于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诺江镇千佛村诺江河右岸千佛寺后。

千佛岩

交通信息

自驾前往通江千佛岩石窟:从通江县城区出发,路程大约3.1千米,约需9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