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乳溪石窟 编辑
白乳溪石窟,位于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东山乡枸花坪村,题记年代最早为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最晚为大宋元祐五年(1090年)。
白乳溪石窟在距通江河面约20米高的坡地上,分布在A、B、C、D四块锥形白砂岩石上,白乳溪石窟就开凿在这些石头上。其中,A区四面开龛,共有龛窟17个,造像122尊,题记4幅。白乳溪石窟的龛窟形式有单层圆形龛、双层方形龛、外方内屋形龛等,雕刻手法主要以高浮雕、浅浮雕和线刻为主。其龛窟装饰丰富,龛楣刻卷草、忍冬、悬帐、华绳、云纹、四蒂花等图案;造像题材有佛、菩萨、天龙八部、力士、天王、供养人、乐伎等。 白乳溪石窟是研究古代南北方佛、道、儒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
2013年3月5日,白乳溪石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白乳溪石窟
地理位置: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东山乡枸花坪村
所处时代:唐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1584-4-087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文革时,红卫兵强令村民拆除寺庙,并在石窟上凿洞放炸药欲毁坏石窟,但连续三天都点不燃引信,第四天,张某、赵某等人用火把才点燃炸药,仅炸掉一角。
2001年,平昌县人文兴顺、梅文真夫妇和村民赵明福、张全身等,义务保护石窟,删除杂草、清除乱石、修建石梯和排水沟、栽植柏树,并在石窟后面盖了三间瓦房,供行人遮风避雨。
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期间,当地文物管理部门对白乳溪石窟进行了简单的调查并编号。
2015年7月,四川大学考古学系、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通江县文物局联合组成调查队,对白乳溪石窟进行了系统调查与记录。
白乳溪石窟远景
白乳溪石窟在距通江河面约20米高的坡地上,分布在A、B、C、D四块锥形白砂岩石上,白乳溪石窟就开凿在这些石头上。其中,A区四面开龛,共有龛窟17个,造像122尊,题记4幅。白乳溪石窟的龛窟形式有单层圆形龛、双层方形龛、外方内屋形龛等,雕刻手法主要以高浮雕、浅浮雕和线刻为主。其龛窟装饰丰富,龛楣刻卷草、忍冬、悬帐、华绳、云纹、四蒂花等图案;造像题材有佛、菩萨、天龙八部、力士、天王、供养人、乐伎等。
白乳溪 A 区石包东侧造像(西-东)
白乳溪石窟B区
B区位于A区左侧约100米处。存5龛造像,分别位于石包北面及东面。北面从左往右分别为第1、2龛,第1龛下部及第2龛底均为淤泥所掩埋,东面从左往右分别为第3~5龛。此外,在石包西北面发现一浮雕。
白乳溪石窟C区
C区位于A区右侧约100米处。存3龛造像,均位于石包西南面,从左往右分别为第1~3龛。第1龛几乎全为淤泥所掩埋,第2龛仅可见双层佛帐形龛楣,其余均为淤泥所埋。3龛造像上部有一“人”字形水槽。
白乳溪石窟D区
D区位于A区左侧约200米处。存1龛造像,开凿未完成。
A区1号净土变龛
A区第4龛
A区第 4 龛
A区第6龛
A区第 6 龛
白乳溪石窟距河道20余米,石质及石刻有不同程度的风化剥蚀现象。鲁班建庙的故事在当地流传最广。唐朝末期的一天,鲁班扮作叫花子到通江县诺水河镇张财主家讨饭,财主独子刚刚因病“死亡”,举家恸哭,无人搭理他。鲁班绕尸体走了三圈,然后猛击胸部三掌、喷冷水三口,独子一激灵醒转过来。财主拿出重金感谢,鲁班只要屋后两颗大树,并说待通江河涨水时放入河中,自有人收捡。第二天,鲁班又扮作郎中,在枸花坪村后“巧遇”四处寻医问药的广纳坝赵老爷。赵老爷脖子上长有碗大毒瘤,奇痛无比,鲁班看后在路边随手扯下一根草,赵老爷嚼后疼痛立减,咀嚼三根后毒瘤消失,当赵老爷感谢鲁班时,鲁班要他在通江河涨水时,在河边支锅烧开水供人喝。六月间一场大雨后,通江河水抖涨,赵老爷连忙赶到河边支锅烧开水。刚支好锅,许多人就拿着工具朝他走来,还问“修庙的木料在哪里”,赵老爷正不知所云,人们却发现了顺河而下的木排,一打听,正是建庙用的。运木料、打地基、搭架、修庙,不到三天,一座寺庙就建在白乳溪石窟A区上,众人感谢鲁班的恩德,取名鲁班寺。
地理位置
白乳溪石窟位于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东山乡枸花坪村。
白乳溪石窟
交通信息
自驾:自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白乳溪石窟,路程约23.2千米,用时约31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