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乳溪石窟 编辑

四川省巴中市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乳溪石窟白乳溪石窟

白乳溪石窟,位于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东山乡枸花坪村,题记年代最早为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最晚为大宋元祐五年(1090年)。

白乳溪石窟在距通江河面约20米高的坡地上,分布在A、B、C、D四块锥形白砂岩石上,白乳溪石窟就开凿在这些石头上。其中,A区四面开龛,共有龛窟17个,造像122尊,题记4幅。白乳溪石窟的龛窟形式有单层圆形龛、双层方形龛、外方内屋形龛等,雕刻手法主要以高浮雕、浅浮雕和线刻为主。其龛窟装饰丰富,龛楣刻卷草、忍冬、悬帐、华绳、云纹、四蒂花等图案;造像题材有佛、菩萨、天龙八部、力士、天王、供养人、乐伎等。 白乳溪石窟是研究古代南北方佛、道、儒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

2013年3月5日,白乳溪石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白乳溪石窟

地理位置: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东山乡枸花坪村

所处时代:唐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1584-4-087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白乳溪石窟题记年代最早为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最晚为大宋元祐五年(1090年)。

文革时,红卫兵强令村民拆除寺庙,并在石窟上凿洞放炸药欲毁坏石窟,但连续三天都点不燃引信,第四天,张某、赵某等人用火把才点燃炸药,仅炸掉一角。

2001年,平昌县人文兴顺、梅文真夫妇和村民赵明福、张全身等,义务保护石窟,删除杂草、清除乱石、修建石梯和排水沟、栽植柏树,并在石窟后面盖了三间瓦房,供行人遮风避雨。

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期间,当地文物管理部门对白乳溪石窟进行了简单的调查并编号。

2015年7月,四川大学考古学系、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通江县文物局联合组成调查队,对白乳溪石窟进行了系统调查与记录。

遗址特点

编辑

白乳溪石窟远景

白乳溪石窟在距通江河面约20米高的坡地上,分布在A、B、C、D四块锥形白砂岩石上,白乳溪石窟就开凿在这些石头上。其中,A区四面开龛,共有龛窟17个,造像122尊,题记4幅。白乳溪石窟的龛窟形式有单层圆形龛、双层方形龛、外方内屋形龛等,雕刻手法主要以高浮雕、浅浮雕和线刻为主。其龛窟装饰丰富,龛楣刻卷草、忍冬、悬帐、华绳、云纹、四蒂花等图案;造像题材有佛、菩萨、天龙八部、力士、天王、供养人、乐伎等。

主要遗址

编辑
白乳溪石窟A区

白乳溪 A 区石包东侧造像(西-东)白乳溪 A 区石包东侧造像(西-东)

A区,存17龛造像,龛像环石包分布。石包略呈椭圆形,西北面上部于文革时期被打破。石包南面从左至右分别为第15、16、1、2龛,西北面从左往右分别为第3、6、4、5龛。东北面分上、下两层,上层从左往右分别为第7、9龛,下层从左往右分别为第8、第10~12龛。东南面从左往右分别为第13、第14、第14-1龛。除第5龛造像外,其余造像均被后代装彩。A区规模大,且保存相对较好。

白乳溪石窟B区

B区位于A区左侧约100米处。存5龛造像,分别位于石包北面及东面。北面从左往右分别为第1、2龛,第1龛下部及第2龛底均为淤泥所掩埋,东面从左往右分别为第3~5龛。此外,在石包西北面发现一浮雕。

白乳溪石窟C区

C区位于A区右侧约100米处。存3龛造像,均位于石包西南面,从左往右分别为第1~3龛。第1龛几乎全为淤泥所掩埋,第2龛仅可见双层佛帐形龛楣,其余均为淤泥所埋。3龛造像上部有一“人”字形水槽。

白乳溪石窟D区

D区位于A区左侧约200米处。存1龛造像,开凿未完成。

文物遗存

编辑
A区1号净土变龛

A区1号净土变龛A区1号净土变龛

A区1号净土变龛正壁中央造一佛二菩萨。中央佛像结跏趺坐,像高52厘米、座高21厘米。有双层椭圆形头光,着通肩袈裟,袈裟下摆覆座,跣足。佛像头顶有一八角形华盖,台座下部有一地鬼承托。二菩萨半结跏趺坐于圆形仰莲台座上。均有椭圆形头光,戴项圈,下着裙,帔巾于身前横过一道,绕双臂后垂于身侧。左侧一身像残高45厘米、座高10厘米。左手似上举于身前,右手横置于右腿上。右侧一身像高37厘米、座高9厘米。斜披络腋。双臂屈肘置于身前,左腿内盘,右腿下垂。中央佛像身后有菩提双树,树上悬挂璎珞装饰。右侧菩提树上有一身飞天,其掌心向上托一盘,盘上似呈仙果,双腿戴脚环。窟龛左右壁及正壁下部雕刻有较多菩萨像。内龛左右壁近龛口处各雕一座二层楼阁。均为四面坡顶,有鸱尾,上下层檐面可见圆形瓦垄,装饰复杂。左侧楼阁通高87厘米。上层楼阁平台上造栏杆,上造四身像,均残不可识。下层平台上造栏杆,上造五身像。右侧楼阁通高90厘米。上层楼阁造四身像,均仅存肩部以下。内龛左右壁外侧底部近龛口处各造一力士,立于山形台座上。均有圆形头光,左侧一身右手残,左手上举于头侧,腰左扭。右侧一身左手残,右手持一长条形物上举于头侧,腰右扭。

A区第4龛

A区第 4 龛A区第 4 龛

A区第4龛,为弥勒龛,环三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立龛口,环三壁上部造天龙八部。正壁中央佛像倚坐于方形束腰台座上,有内圆外尖桃形头光,颈部二道蚕纹,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左手似抚左膝,右手不明。主尊身后有方形靠背,正面遍雕宝瓶。靠背上端两侧各立一鸟,长颈,尾部上翘,口中含一珠,足下踏一覆莲。靠背左右侧由上至下均可分为三部分,上部均雕一兽头,怒目圆睁,嘴大张,嘴中吞一兽,兽有双耳,头上中央有一角。中部造一覆莲台,台上立一兽,双耳上竖,前肢屈于身前,后肢支地,尾部上翘。兽身上均跨坐一童子,双手抓于兽颈部。下部各造一力士,双腿屈膝坐于台上,戴盔,颈部青筋暴露,着凯甲,跣足,左手叉腰,右手上举中层台座,做承托状。

A区第6龛

A区第 6 龛A区第 6 龛

A区第6龛,为弥勒龛,环三壁起一14厘米高坛,上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中央佛像倚坐于方形束腰台座上。有内圆外尖桃形头光,着双领下垂式袈裟,跣足,双手置于身前。主尊身后有一横长方形靠背,靠背左右侧上部均雕鱼头吞兽首,鱼头上雕一鸟。中间一兽,有双角,怒目圆睁,前肢立起,后肢支地,身侧向外侧而立。兽身上有一童子,两手抓于兽颈部。下层饰一力士,戴盔,着甲,面目狰狞,双腿张开而坐。左侧一身力士左手上举于头顶做承托状,右手叉腰。右侧一身力士左手叉腰,右手上举于头顶做承托状。

历史文化

编辑
鲁班建庙保护石窟

白乳溪石窟距河道20余米,石质及石刻有不同程度的风化剥蚀现象。鲁班建庙的故事在当地流传最广。唐朝末期的一天,鲁班扮作叫花子到通江县诺水河镇张财主家讨饭,财主独子刚刚因病“死亡”,举家恸哭,无人搭理他。鲁班绕尸体走了三圈,然后猛击胸部三掌、喷冷水三口,独子一激灵醒转过来。财主拿出重金感谢,鲁班只要屋后两颗大树,并说待通江河涨水时放入河中,自有人收捡。第二天,鲁班又扮作郎中,在枸花坪村后“巧遇”四处寻医问药的广纳坝赵老爷。赵老爷脖子上长有碗大毒瘤,奇痛无比,鲁班看后在路边随手扯下一根草,赵老爷嚼后疼痛立减,咀嚼三根后毒瘤消失,当赵老爷感谢鲁班时,鲁班要他在通江河涨水时,在河边支锅烧开水供人喝。六月间一场大雨后,通江河水抖涨,赵老爷连忙赶到河边支锅烧开水。刚支好锅,许多人就拿着工具朝他走来,还问“修庙的木料在哪里”,赵老爷正不知所云,人们却发现了顺河而下的木排,一打听,正是建庙用的。运木料、打地基、搭架、修庙,不到三天,一座寺庙就建在白乳溪石窟A区上,众人感谢鲁班的恩德,取名鲁班寺。

文物价值

编辑
白乳溪石窟是研究古代南北方佛、道、儒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

保护措施

编辑
2013年3月5日,白乳溪石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白乳溪石窟位于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东山乡枸花坪村。

白乳溪石窟

交通信息

自驾:自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白乳溪石窟,路程约23.2千米,用时约31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