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罕额依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汉代石棺葬墓群 编辑
罕额依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汉代石棺葬墓群,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墨尔多山镇罕额依村,是新石器时代及汉时期古遗址。
罕额依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汉代石棺葬墓群地处大渡河上游支流小金河左岸的半山上,高出河面约600米,海拔约2300米。遗址面积约2万平方米,遗址中及其外围有大量石棺墓分布。罕额依遗址经碳十四测定年代为距今5000年~2000年。该遗址出土有丰富的文化遗物和众多的遗迹。文化遗物中有陶、石、骨器,按其使用功能可分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遗迹有房屋建筑和灰坑。罕额依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代表了一个新的考古学文化,反映了早在约5000年前,祖先就在青康藏高原东部的大渡河流域生息繁衍,创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2013年3月5日,罕额依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汉代石棺葬墓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罕额依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汉代石棺葬墓群
地理位置: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墨尔多山镇罕额依村
所处时代:新石器时代、汉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0405-1-405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1989年10月至1990年12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化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罕额依遗址进行了为期一年零两个月的发掘,共开5×5米探方4个,2×15米探沟一条,实际发掘面积约123平方米。
罕额依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汉代石棺葬墓群
2023年1月,丹巴县完成罕额依新石器时代古遗址和汉代石棺葬墓群第一期保护维修。
罕额依遗址布局示意图
底层堆积
F2
房屋遗迹
方形石砌墙体
汉代石棺葬墓群
石棺葬
陶器均系手制,火候较高。陶质以夹砂陶为主,泥质陶较少。纹饰以细绳纹为大宗,其次为附加堆纹,另有少量戳印纹,刻划纹。个别器物上见有钻孔,素面陶片的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器类以瓶、罐、钵为大宗,有少量缸,均为平底器,带耳器很少,有桥形耳与鸡冠状横鋬耳两种。
石器数量较少,有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两大类,打制石器有盘状砍砸器、刮削器、砸击器等种类。细石器数量很少,种类有石核、刮削器、雕刻器等。磨制石器有不少为局部磨制而成的形态不一的石刀。通体磨光的有斧、锛、凿、穿孔石刀等。
骨器种类有锥、穿孔骨饰等。
第二期文物遗存
陶器均系手制,火候很高。陶质以泥质陶略居多,夹砂陶次之。磨光陶片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素面陶片占绝大多数。纹饰有细绳纹、附加堆纹、戳印纹、刻划纹等。器类以各种罐类为大宗,另有瓶、钵、杯等,平底器占绝大多数,只有极个别的杯类有浅圈足。带耳器较第一期有明显增多,不见鸡冠状横銴耳。
石器打制石器中细石器数量仍较少,其它石器的种类和数量则均比第一期有较多的增加,其制作也更精良。主要器类有斧、锛、凿、刀、杵、壁、网坠、刮削器、砍斫器等,另见有部分园石饼。
骨器种类有锥、矛、纺轮等。
第三期文物遗存
陶器均为手制,火候很高。陶质以夹砂陶为主,泥质陶次之。素面陶片的比例较少。纹饰以精绳纹为大宗,其它纹饰有附加堆纹,戳印纹、乳钉纹、刻划纹等。陶器上钻孔的做法较普通,磨光陶片的数量仍占一定比例,器类有双大耳罐、单耳罐、深腹罐、瓶、钵、杯等。平底器占绝大多数,有少量圈足器和凹圜底器,带耳器较第二期有明显的增多。
石器数量和种类均较前两期有很大的增加。细石器也增加很多。其它石器的制作较前两期更精良,新出现了钺形斧、双缺石刀、亚腰形石器等。还出土了大量的园石饼。磨制石器较少,打制石器占绝大多数,并且以细石器的数量居多。
骨器种类有针、锥、梳、刀、管等。
遗址碑
地理位置
罕额依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汉代石棺葬墓群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墨尔多山镇罕额依村。
中路乡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石棺葬墓群
交通信息
自驾:自罕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额依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汉代石棺葬墓群,路程约13千米,用时约39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