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大石墓群 编辑

四川省凉山州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凉山大石墓群凉山大石墓群

山大石墓群,包括王所大石墓群和喜德伍合大石墓,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喜德县。 凉山大石墓群是邛人的文化遗存, 因在墓葬修建中使用巨石而得名, 为战国时期至汉代建造。

凉山大石墓群已知大石墓有45处232座,其中被毁者18座,基本完整者97座。至今已发掘大石墓47座。大石墓多位于河岸台地,部分位于山坡,少数位于谷地或山顶,主要以多座墓葬组成墓群的形式出现,也有少量单座分布的。 凉山大石墓群的考古调查与发掘,丰富了中国西南地区的青铜文化内涵。

2006年5月25日,凉山大石墓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凉山大石墓群

地理位置:四川省凉山舞族自治州德昌县、喜德县

时代:战国时期至汉代

等级: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 6-0273-2-53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凉山大石墓群建造年代为战国时期至汉代,分为前后相继的三期,第一期以随葬双耳罐,不见铁器的墓葬为主,年代大体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第二期墓葬已出现铜器和石器随葬,但无铁器和钱币出土,年代上限大体在战国中期,下限则为西汉中期;第三期墓葬中出现汉式钱币与铁器,年代当在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时期。

20世纪40年代,凉山大石墓群被发现。

20世纪70年代,开始开展考古调查与发掘。

遗址特点

编辑

建筑规模

凉山大石墓群包括王所大石墓群和喜德伍合大石墓, 分别位于四川凉山州德昌县王所镇王所村、 喜德县冕山镇伍合村, 墓葬多集中分布于安宁河流域干流或支流的二、三级台地之上,一级台地和坡地较少发现,另有一些散见于山间谷地或浅山顶上。

凉山大石墓群已知大石墓有45处232座,其中被毁者18座,基本完整者97座。至今已发掘大石墓47座。主要以多座墓葬组成墓群的形式出现,也有少量单座分布的。

建筑特点

王所大石墓墓葬呈长方形,宽1米多、长近10米,墓壁用较为扁平的巨石立砌,墓壁之上会用几块重达数吨乃至10多吨的巨石排列盖顶。

喜德伍合大石墓群墓长6~8米,宽0.8~1.2米,深1.5~2米;左右和后壁坚立长方形大石,墓底用碎石或沙土垫平,顶部覆盖巨石。前有一个窄窄的墓门,墓门用碎石封闭,墓前有地块大石作墓标。巨石都未雕凿,重者过万斤,轻者数千斤。

凉山大石墓群

文物遗存

编辑
大石墓墓室出土随葬器物以陶器居多,其他器物体量皆小。陶器以夹砂红陶、夹砂褐陶、夹砂黑陶为主,亦有部分泥质红陶和黑陶;纹饰丰富,有叶脉纹、水波纹、凹弦纹、波折纹、附加S纹、附加泥条纹等,以叶脉纹、附加S纹、水波纹或波折纹最具特色;器形有双耳罐、单耳罐、平底杯、深腹壶、三耳壶、斜肩罐等,泥条双罄耳罐、带流壶、觚形器、高圈足杯最具特色。石器有斧、凿、刀、箭镞、砺石等。

铜器多为小型器,有剑、刀、矛、发钗、束发器、钱币、铜铃、镯、甲片等,钱币有四铢半两、五铢、大泉五十等。铁器数量较少,仅见环首刀和削。

此外,随葬器物中还有骨器、玉器、牙器、金器等小型装饰品,器形有骨环、玉管、牙觽、金指环等。钱币、鎏金铜环和扣器等为舶来品,推测墓主人与西南夷中的“邛都”有关,其经济形态以稻作定居农业为主,兼有渔猎和采集,纺织和冶铸手工业有一定发展。

<p>大石墓中的陶器

大石墓中的陶器

历史文化

编辑
大石墓葬法以二次捡骨丛葬为主 ,是邛人的家族公共墓地,邛人不分男女老幼、富贵贫贱,死亡后均埋葬于家族建造的同一个大石墓中。

文物价值

编辑
大石墓所在的安宁河流域西北接大渡河、青衣江流域,南临青铜文化发达的滇西地区。专家研究认为,从远古开始,这一地区便是横断山脉民族走廊的关键地段。在这一走廊中,西北、西南众多民族的先民们频繁南北迁徙,民族之间文化相互碰撞、交流、融合,大石墓文化面貌的多样性充分印证了民族走廊的这一特征, 极大丰富了中国西南地区的青铜文化内涵。

文物保护

编辑
2001年1月,凉山大石墓群(喜德伍合大石墓群)被喜德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12月,凉山大石墓群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凉山大石墓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王所大石墓群位于四川凉山州德昌县王所镇王所村。

王所村

喜德伍合大石墓位于四川凉山州喜德县冕山镇伍合村。

伍合村

交通指引

四川凉山州德昌县王所镇王所村:乘火车至德昌西站,下车后驾车或打车前往,路程约4千米。

四川凉山州喜德县冕山镇伍合村:乘火车至喜德西站,下车后驾车或打车前往,路程约6.5千米。

下一篇 博什瓦黑岩画

上一篇 大洋堆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