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家屯水利工程 编辑

贵州省安顺市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鲍家屯水利工程鲍家屯水利工程

鲍家屯水利工程,位于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鲍家屯村。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引蓄结合的塘坝式水利工程体系,该工程的原理与都江堰水利工程较为相似,被称为“袖珍都江堰”。

鲍家屯水利工程由横坝、顺坝和高低龙口组成,大小7个堤坝、5条主渠道、两座水碾坊、两座石桥。采用“鱼嘴分流”的方式,把上游河道一分为二,形成“两河绕田坝”态势,使村落周边不同高程近3000亩田地都能得到自流灌溉。鲍家屯古代水利工程反映出历史时期屯堡区的自治管理形态,是研究农村水利维护、水资分配和公共工程管理的重要实例。

2013年3月5日,鲍家屯水利工程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鲍家屯水利工程

地理位置: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鲍家屯村

所处时代:明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1356-3-654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鲍家屯水利工程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后经鲍氏族人逐步改修、扩建,日臻完善。

2022年,鲍家屯水利工程纳入“十四五”时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储备库。

建筑格局

编辑

屯水利工程

鲍家屯水利工程由横坝、顺坝和高低龙口组成,大小7个堤坝、5条主渠道、两座水碾房、两座石桥,总长730米,沟渠长3.2千米。采用水利工程较少见的S形坝,不仅降低了洪水的冲击力,且具有美感。鲍家屯水利工程采用“鱼嘴分流”的方式,把上游河道一分为二,形成“两河绕田坝”态势,使村落周边不同高程近3000亩田地都能得到自流灌溉。

主要建筑

编辑

鲍屯村

鲍屯村落由内、外八阵构筑形成,主为古时军事防御。内八阵以大庙为核心(中军),内瓮城为纽带。坚固的石头房屋构成八个防御阵地(八条街巷)。一道坚固高大的石头寨墙,把八阵包围起来,形成一座巨大的“迷魂阵”。外八阵以内八阵为中军(核心)利用其四周七座山峰和邢江河的有利地形,用石墙、碉堡、岩石、壕沟和河沟构筑成八道外围防御阵地。整体布局为一轴两区内外八阵构筑形成,强调中轴对称、主次分明。

水利工程

鲍家屯水利工程现存建筑有驿马坝、小坝、大青山坝、广前坝、小青山坝、回龙坝、新河坝7座,鱼嘴渠、大青山渠、苗山渠、小坝渠、水碾渠5座。另有七眼桥、小青山单孔桥、水碾房等,仍在使用。

分水枢纽

水仓坝是整个工程的分水枢纽,长60米,高2余米,宽2余米,全用石头拌糯米汁浆砌成。水仓坝呈“L”形,坝顶有几个溢洪口,坝中采用“鱼嘴分水”的方式使河水形成三个流向:一部分河水通过河坝或溢洪口往下游流,流经大青山坝和小青山脚,这是古河道部分;另一部分通过鱼嘴后的水渠流经大青山、门前坝、水碾房和小青山周边的田坝;此外,还有一部分河水则向下游“小坝湾”方向通过全长1330米的人工河流(与老河道在“螺蛳湾”汇合)流向鲍屯村前的小坝湾、门前坝和小青山;最后三部分河水全在小青山麓的回龙坝汇合,流入九溪河。

历史文化

编辑

鲍屯村由来

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为完成统一中国大业,发动“调北征南”战役,鲍姓始祖鲍福宝奉旨由老家安徽歙县棠樾村入黔征战。征战胜利后,朱元璋为了贵州的“长治久安”,实行留军屯田戍边,鲍福宝选地建村落。最初村名叫“杨柳湾”,清初隶属安屯置堡,取名“永安屯”,因村民大部分姓鲍,后改名为鲍家屯,一直沿用。鲍屯村号称“大明屯堡第一屯”,已有650多年历史,是第五批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军屯的典型代表。

文物价值

编辑
鲍屯村对于研究明代的筑城历史和明军防御作战的指导思想和战术具有重要意义。 鲍屯古水利工程是贵州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并依然有效发挥水利功能的明代古水利工程,对研究当地水利工程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鲍屯水利系统是农民主动建设、农民自觉管理的地方公共事业的结果,体现了宗族社会中乡民自治社会的特点。鲍家屯古代水利工程反映出历史时期屯堡区的自治管理形态,是研究农村水利维护、水资源分配和公共工程管理的重要实例。

保护措施

编辑
2013年3月5日,鲍家屯水利工程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鲍家屯水利工程位于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鲍家屯村。

鲍家屯村

交通指引

安顺市西秀区人民政府距离鲍家屯水利工程20千米,驾车约30分钟可到达。

下一篇 安顺武庙

上一篇 平坝棺材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