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坝棺材洞 编辑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坝棺材洞平坝棺材洞

平坝棺材洞,位于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城北21公里的桃花村的东南处,是一个存放当地苗族人棺材的喀斯特岩洞,从唐肃宗至德年间沿用至今。

1987年的考古中,洞内发现了许多珍贵文物,具有极大的历史、科学及艺术方面的价值。

2013年3月5日,平坝棺材洞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平坝棺材洞

馆藏地点:桃花村

所属年代:唐-民国

遗址面积:约1000m2

所在地区 :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

启用年代:唐肃宗至德年间

级别批次: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文号 :国发【2013】13号

编号:7-0655-2-139

历史沿革

编辑
唐肃宗至德年间,桃花村一带的苗族歪梳苗支系开始在平坝棺材洞中置放棺椁,以后棺木不断向上堆叠。

1980年初,一场大火烧毁了多具洞中棺木。

1987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省博物馆考古组与中国历史系博物馆学专业85级赴黔实习学员对此洞进行发掘清理,大量文物得以发掘出来并加以保存。

建筑格局

编辑

建筑格局

平坝棺材洞位于老熊山的距地面约20米高的半山腰,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岩洞。沿路上山,可直达洞前,山洞尽收眼底。整个山洞依地形分成四个不同区域,大小两洞,大洞口宽27米,高21米;小洞口宽10米,高15米,整个洞口东西长45米,南北宽24米,最高处可达21米,摆满了各种棺木。洞内厅堂宽大无缝隙,干燥爽。

文物遗存

编辑
1987年夏,省博物馆考古组与中国历史系博物馆学专业85级赴黔实习学员对此洞进行发掘清理,清点出平坝棺材洞存有568具棺材,随葬器物80余件。

洞内棺椁

棺木均在洞口通风、见光、干燥处放置,保存完好。形制有船形棺、圆木棺(筒形棺)、方形棺、梯形棺、长方形棺、现代棺6种,大多保存较为完好。上刻有古钱、寿字、吉字、鱼类变形等图案。船形棺及筒形棺,风化严重。仅存的三具船形棺中,较大的一具长2.5米,宽0.55米,由整段白杨木挖凿而成,底和盖形似小船,底盖合缝为阴阳扣合。其形制风格与长江流域发现的同类棺材,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看出两者之间文化上的传承和联系。从棺材的各种形制上看,具有汉族、仡佬族等民族的共同特色。

清理出的随葬器物中,既有陶、瓷、竹、木、棉等生活用品,又有两件弥足珍贵的宋代彩色蜡染百褶裙,属北宋时期人工制品。

文物价值

编辑
平坝棺材洞对研究中国西南贵州一带少数民族洞葬习俗有极高价值。很多专家提出,洞葬不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亦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加之洞葬周边自然风光均较优美,周边苗寨多保存有完好的节庆、服饰、饮食、建筑等传统文化,是贵州进行民族文化遗产宣介、展示并使之产生社会效应的理想场地。

洞葬的习俗不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亦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加之洞葬周边自然风光均较优美,周边苗寨多保存有完好的节庆、服饰、饮食、建筑等传统文化,是贵州进行民族文化遗产宣介、展示并使之产生社会效应的理想场地。

出土的两件鹭纹彩色蜡染百褶裙融蜡染、挑花、刺绣、填彩为一体,对研究彩色蜡染的历史也有着极高的科研价值。这两件彩色蜡染衣裙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珍藏在贵州省博物馆内。

文物保护

编辑

为加强保护入口设牌为加强保护入口设牌

1985年,平坝棺材洞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地百姓自发对其周围进行加固保护。

2013年3月5日,平坝棺材洞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贵州省文物局做了《平坝棺材洞保护规划立项报告》,并未得到国家文物局通过,因此主要还是由贵州省文物局进行保护。 贵州省文物局各级文物保护管理部门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思想,对平坝棺材洞进行了很好的保护。

洞葬文化

编辑

关于桃花一带苗族洞葬习俗的起源,当地有各种传说。这些传说本质都认为死是另一种生命的存在形式,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复活,所以他们重视尸体的保存;棺材洞里的棺材头都朝着他们祖先休养生息的北方,明显有着楚国“北马依朔风,狐死必首丘”的丧葬习俗,既是《国语》中所说的少数民族对传统“守终纯固”的执着精神的具体体现。

过程

当地洞葬有一整套骇人听闻的程序,程序都由寨上的“鬼师”一手操办,十分隆重和严肃。入殓那天,死者穿上一套崭新的民族服装。给死人陪葬用的是半张人民币,另一半由家人自行处理,或珍藏,或烧掉。死者入洞的当天晚上,亲人要到洞里点上火把,以示让死者明察通往阴间之路。在高坡苗人看来,凡是因意外事件猝死或暴毙者,就叫作死得不“干净”,而这样的死者是不能葬进洞中的。搬运过程靠人力抬棺材不好使劲,因此多采用用绳索协助的方式搬运棺材。

下一篇 鲍家屯水利工程

上一篇 宁谷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