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榕江大利村古建筑群 编辑
榕江大利村古建筑群,由建于清乾隆年间的石板古道、清末民初时期建设的近10座侗族四合院,以及独特的古晾禾谷仓、鼓楼、古水井等建筑组成,体现了侗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景象,是榕江县第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名单。
2014年,大利村上榜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2013年3月5日,榕江大利村古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榕江大利村古建筑群
地理位置: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
所处时代:清末民初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1361-3-659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始建于明代,有百年以上民居建筑29栋、花桥4座、鼓楼1座、萨坛1座、石板道3条(含碑3通)、古墓葬1座、古井6眼、古粮仓12座,村寨四周古百年以上古树128株。
民居全为木质两层或三层结构,两至四开间不等,三开间为多,小青瓦覆盖,分建于小溪两旁,错落有致,四合院格外引人注目,四周横杆挂满糯谷的谷仓点缀其中;风雨桥横卧于穿寨小溪上,寨中道路四通八达,青石铺墁;六眼古井,清泉汩汩;四周高山环绕,梯田欲接云天,山上青峦叠障,翠竹片片,一百二十多株红豆杉、楠木、猴梨、榉木等古树名木郁郁苍苍。
寨周边四条石板古道,分别通往栽麻、高硐、小利洞、八匡等地。
其中清乾隆58年(1746)的石板古道是榕江县境内唯一的,历史悠久的石雕石板古道,全长2.5公里,宽2米,共有528级;寨南石雕墓藏着无数秘密;萨玛祭台、鼓楼威力独具;侗族大歌和侗戏令人陶醉;具有鲜明的南部侗族特点和浓郁古朴的民族风情。
大利古建筑群选材灵活,具有典型的山地建筑风格,建筑和环境谐调共生,体现了民族地区古代工匠对传统建筑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具有独特的科学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对于研究民族民间建筑的发展和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充分体现了古代苗族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建筑思想和审美理念,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