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塘古建筑群 编辑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门塘古建筑群三门塘古建筑群

三门塘古建筑群,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坌处镇,距县城40千米。因严、谢、王三姓,各立门户,故称三门塘。

三门塘古建筑群包括刘氏宗祠、王氏宗祠、南岳庙、王先勇宅、王扬林宅、王扬铎宅、刘治权宅、刘忠光宅、刘忠富宅、王万林宅、潘显模宅、复兴桥、王家码头、家码头、小寨井、大坪井。三门塘古建筑群类型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不同建筑文化的融合,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2013年3月5日,三门塘古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三门塘古建筑群

地理位置: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

所处时代:清至民国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1370-3-668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复兴桥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4年),至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倾毁,后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民以捐资重修。

刘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清光绪初年维修,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重修门面牌楼。

王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重建。

大坪井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

小寨井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

建筑格局

编辑
三门塘古建筑群包括刘氏宗祠、王氏宗祠、南岳庙、王先勇宅、王扬林宅、王扬铎宅、刘治权宅、刘忠光宅、刘忠富宅、王万林宅、潘显模宅、复兴桥、王家码头、吴家码头、小寨井、大坪井。

三门塘古建筑群包括宗祠两座,碑刻300余通,印子屋28栋,水井20眼,鱼塘17口,石拱桥6座,石板桥10座,石板路12条,卵石路30多条。这些建筑风格独特,空间布局灵活多变,立体感强,工艺讲究,风格粗犷而不失精致。现各处建筑基本保持原貌,古风古韵犹存。

三门塘三门塘

三门塘的民居建筑为穿斗式悬山顶小青瓦结构,横向三开间或五开间,正中一间设庭堂,庭前设天井,天井两旁设厢房,其门窗雕刻精美,屋柱留有过去木商商号的烙印。宗祠外为风火墙,内为木构建筑,穿斗式硬山顶小青瓦结构。印子屋的外墙高过屋脊,墙头平翘,瓦盖庑殿式,多级卷云马头墙,墙头下粉刷边带,描绘山水花草虫鱼。村巷街道桥梁码头青石铺砌,阡陌相通。古井、石刻星罗棋布,点缀乡间。

主要建筑

编辑

名称

介绍

图片

刘氏宗祠

刘氏宗祠坐东向西。外立面有浓郁的西洋风格,其中正立面是当地传统牌楼式门与欧式风格的融合,两侧立面是当地传统山墙与欧式风格的融合。祠内是传统木结构厅堂建筑,天井居中、围以左右厢房和戏楼、走廊、正厅。整座建筑,体现出中西文化融合的鲜明特色。

刘氏宗祠

王氏宗祠

王氏宗祠坐东向西,由牌楼大门、两厢、正堂组成,占地面积430平方米。

王氏宗祠王氏宗祠

南岳庙

南岳庙始建于清代,坐东向西,由上殿、下殿、厨房、封火墙组成。

王先勇宅

王先勇宅位于三门塘村南三门溪,始建于清代。坐南朝北,外围封火墙,内为一天井穿斗硬山青瓦顶木结构建筑,平面近似长方形,占地面积308平方米。民居既有侗文化的特点,又有汉文化的风格,是侗汉文化交流在建筑文化上的具体表现。

王扬林宅

王扬林宅位于小寨石走廊内,始建于清代中期。坐北向南,外环砖墙,内为穿斗排扇木结构,上覆小青瓦,前后倒水,占地面积120平方米。

王扬铎宅

王扬铎宅位于三门塘村石栏杆北侧,始建于清代,坐北朝南,外围三面封火墙,正屋前为3米高石砌堡坎,有一长8米、宽1米,栏杆高1米,45级Z形分布的石踏步,不砌围墙,做到了自然地势和有利采光相结合,形成了木质吊脚楼与高封火墙相结合的多元文化现象。主体建筑为七扇六间穿斗硬山青瓦顶木结构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162平方米。

刘治权宅

刘治权宅位于三门塘村南,始建于清代,坐北朝南,外围封火墙,三进二天井,内为穿斗硬山青瓦顶木结构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308平方米。

刘忠光宅

刘忠光宅位于三门塘村南,始建于清代,坐北朝南,外围封火墙,内为一天井,穿斗硬山青瓦顶木结构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112平方米。

刘忠光宅刘忠光宅

刘忠富宅

刘忠富宅位于三门塘村,始建于清代,坐北朝南,外围封火墙,内为一进天井穿斗硬山青瓦顶木结构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182平方米。

王万林宅

王万林宅位于小寨石走廊内侧,始建于清代中期,坐北向南。王万林宅与王扬林宅并排,共一面封火墙。主体建筑为穿斗排扇木结构,上覆小青瓦,前后倒水,占地面积140平方米。

潘显模宅

潘显模宅位于三门塘村中部,始建于清代,坐北朝南,外围封火墙,三进二天井,内为穿斗硬山青瓦顶木结构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350平方米。

复兴桥

复兴桥位于三门塘村口,为单拱石桥,东西向。另有明、清、民国复兴桥碑11通,记载疏通渡口和架设桥梁事。

王家码头

王家码头位于三门塘村,清水江西岸,始建于清代,呈阶梯状分布,依坡势而建。王家街修建石路碑又名“视履考详”碑,立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碑青石质,方首形。记述王家码头修建石板路诸事,对研究三门塘石文化和碑刻文化有重要价值。

吴家码头

吴家码头又称“大坪码头”,位于三门塘村,清水江西岸,始建于清代,呈阶梯状分布,依坡势而建。

小寨井

小寨井位于三门塘村小寨北侧,平占地面积8平方米,井青石板围砌,长200厘米、宽12厘米,深80厘米。井旁立碑1通修井路碑记,记述村村中妇女修井修路捐资和芳名,在封建年代,妇女抛头露面,成大事,并将芳名刻于碑上,实为少见,对研究民俗有重要价值。

小寨井小寨井

大坪井

大坪井又名“博溥渊泉”井,位于三门塘村大坪组,平面呈正方形,青石板围砌,占地面积5平方米。旁边立碑1通和土地祠1座。该井是大坪村民的重要饮水井,对研究三门塘人居生活状况等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历史文化

编辑
三门塘村南临清水江,明代被开辟为水上运输码头,专事木材营销。明朝末年,靠水上运输富裕起来的三门塘人便捐资创建义学,普及汉文化,教化乡民,兴修庵院宗祠,民居亭榭,修路架桥,开创渡口,并开场期赶集,设木行、肉摊布店、米铺百货、饭馆旅店。三门塘最盛时期形成了由五条主街巷和众多民居、商号、店铺、庙宇、桥梁、码头等组成的建筑群,包括了民间典型的水运商贸集镇的大部分类型。

文物价值

编辑
三门塘古建筑群位于清水江畔,见证了清水江流域商业繁荣的历史,是研究清水江流域商业和航运史不可或缺的实物证据。三门塘古建筑群类型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不同建筑文化的融合,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保护措施

编辑
2013年3月5日,三门塘古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三门塘古建筑群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坌处镇。

坌处镇

交通指引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一沪昆高速一天黄高速一坌处镇。

下一篇 述洞独柱鼓楼

上一篇 金勾风雨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