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梯寺石窟 编辑
木梯寺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西南35公里的马力镇杨家坪村西柏林山上。
木梯寺石窟现存窟龛18个,殿堂4座,历代造像80余身,壁画234幅500平方米。尤以5、7、16窟规模最大,保存最好,未失原作风格,是该寺的保护重点。
1972年,木梯寺石窟被武山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武山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木梯寺石窟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木梯寺石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木梯寺石窟
地理位置: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
保护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6-0869-4-59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据明代重建木梯寺序记载:“龙川东北有山曰‘林寺’,又曰‘木梯寺’,初建于汉,自唐迄今,历代经营,内有十殿九洞二砖塔,二塔已无迹可考,最西有天然石佛一尊,较伏羌大佛略小。明洪武初年,经林僧党郁刚重建,明万历十五年有平凉府隆德县居士任演明捐赀重修。”序中所记,初建于汉,未必可信,也没有更多的证据,但从其部分窟形及造像、出土瓦当等看,均具有北魏遗风。寺内现存最早为唐代塑像。
寺内窟龛均分布在数十米高的悬崖上,较大的石窟还有木构遮檐。窟形繁多,有崖窟、摩崖窟、走廊、自然岩窟等;窟顶形状有方形平顶、穹隆顶等。造像可分为石胎泥塑、木骨泥塑两类,现存5、7窟内宋代作品为全寺之精华。
1号窟,又称朝阳洞,内塑接引佛一尊,高2.6米。壁画从剥落处看有三层,表层为清光绪三十四年所作,中层为明代作品,里层时代不明。
5号窟高4.9米,宽6.7米,深5.4米,平顶,高坛基,规模宏大。创建年代不详,但从剥落的壁画来看,仅重建过一次,但由于残损严重,难以辨识。塑像保存完好,有造像11尊,三佛二弟子四菩萨,具有典型的宋塑风格。另有两尊文武装扮的坐像分列东西,很明显与佛菩萨不属于一个体系,窟内所有造像保存均比较完好。
7号窟形类似5号窟,内有塑像8尊,坐五立三,仍为三世佛题材。从其造像风格来看,具有宋代的特点,保存也比较完好。
9号窟长、高、宽均为3.4米,穹隆顶,虽然规模与5、7窟相比较小,但却别具一格,内塑三佛四菩萨二弟子一罗汉。立佛高发髻,面部丰盈清秀,眼若纤目,眉作半弧,嘴角上翘;侍立菩萨袒上身,微显扭曲。穹隆顶作宝盖形浮雕天花藻井以及略微扭动的姿势,尽显唐代韵味,可惜在民国时经人涂脂抹粉,已失原貌。
11号窟位于松树湾西崖下方,元代开凿,近代重修。摩崖方形浅龛,龛高2.55米、宽3.18米、深0.48米。龛内壁面上并列凿有两座舍利塔。左侧塔残高2.34米,佛塔形制与水帘洞石窟同期覆钵塔类似,塔基为五层依次递减内收的方形台基,下有浮塑的单瓣式覆莲台,塔身呈覆钵形,相轮呈梭形,由上下两部分相背三角形组成,相轮上方为菱形塔尖,上有摩尼宝珠。右侧塔残高2.36米,形制与左塔相同。
12号窟石雕高浮雕式舍利塔三座,系元代所作。
16号窟俗称大佛阁,内塑倚坐大佛一尊,高8米有余,窟内有小龛5个。大佛具有浓厚的唐塑风采。
木梯寺石窟
1981年,木梯寺石窟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木梯寺石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
木梯寺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西南35公里的马力镇杨家坪村。
木梯寺
交通
武山县城坐长途班车至马力镇,可到达木梯寺山下的路口(青兰高速→连霍高速→鸳鸯立交桥→所北段→景区)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