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昌王和西宁王墓 编辑
高昌王和西宁王墓,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永昌镇石碑沟村,为元代墓葬。
高昌王和西宁王墓地面已无封土,均为家族墓。1990年,在高昌王墓地发现1座砖室墓,出土有唐代海兽葡萄铜镜和元代白瓷豆4件、铜钟1件等遗物。高昌王和西宁王墓有立碑,分别为“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简称”高昌王碑”)和”西宁王忻都公神道碑”(简称”西宁王碑”)。高昌王碑记载了回鹘在甘肃河西居住和发展的历史,填补了《元史》和《新元史》的空白,是研究斡栾家族及回鹘史、河西走廊多民族史的宝贵文献文物资料。高昌王碑、西宁王碑是国内现存最大的汉、回鹘文和汉、蒙文对照的碑刻,对研究回鹘族的起源流派,汉、蒙、回鹘族的关系以及元代文学、书法、雕刻艺术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2013年3月5日,高昌王和西宁王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高昌王和西宁王墓
地理位置: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永昌镇石碑沟村
所处时代:元朝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0687-2-171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西宁王碑于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立。
1990年,在高昌王墓地发现1座砖室墓,出土有唐代海兽葡萄铜镜和元代白瓷豆4件、铜钟1件等遗物。
2002年,当地政府为了保护西宁王碑,修建了碑亭和院落。
西宁王墓
高昌王和西宁王墓地面已无封土,均为家族墓,且有立碑,分别为“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简称“高昌王碑”)和“西宁王忻都公神道碑”(简称“西宁王碑”)。考古学家宿白先生在所著《藏传佛教寺院考古》中说:“永昌路城明清置永昌堡,现名永昌镇,镇内王宫城址近代犹存,城南2公里石碑沟,有火州畏元儿(高昌回鹘)君臣墓葬,墓冢已不显露。”
高昌王和西宁王墓出土有唐代海兽葡萄铜镜和元代白瓷豆4件、铜钟1件等遗物。文物遗存还有立碑。
高昌王碑
高昌王碑
西宁王碑
西宁王忻都公神道碑
西宁王碑,全名“大元敕赐追封西宁王忻都公神道碑”,仍青石质,龟趺座,蟠螭首,高5.8米,宽1.6米,厚0.45米,由碑座、碑身、碑首三部分组成。碑身正背两面刻字,正面为汉文楷书竖行,背面为回鹘文,记载元平章政事斡栾及其先辈有功元朝,其父忻都公被封为西宁王事迹及回鹘在河西居住和发展历史。中书参知政事知经筵事危素撰文,中书右丞同知经筵事陈敬伯篆额,滕国公张□书丹。
西宁王忻都(1272~1331年),回鹘族,北庭名族。祖上几代曾为高昌国显官,入元后历官奉训大夫、礼部尚书,封范阳郡公,追封蓟国公、西宁王。忻都之子斡栾,曾任枢密同知、中书右丞、中书平章政事(副宰相)、左丞相等职。期间,恰逢元末农民大起义,天下大乱,其家族事迹难以稽考。
帖木儿补花(?~1351年),回鹘族,永昌路(今武威市)人,元代名相,嗣为亦都护高昌王。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娶阔端太子的孙女朵儿只思蛮公主为妻。元至大年间(1308~1311年),与父亲纽林的斤一同入觐元武宗,先后任职中奉大夫,领大都护事、巩昌处都总帅达鲁花赤。元延祐五年(1318年),其父死后,继爵畏兀儿亦都护、高昌王。元至治年间(1321~1323年),统领甘肃诸军。元泰定年间(1324~1327年),召入内地,统兵镇守襄阳,不久升为湖广行省平章政事。元天历元年(1328年),被元文宗召至京师,任知枢密院事;次年,掌中书左丞相、御史大夫等军国重事,于是将畏兀儿高昌王、亦都护一职让给弟弟篯吉担任。帖木儿补花后来被丞相脱脱请旨诛杀。
遗址碑
地理位置
高昌王和西宁王墓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永昌镇石碑沟村。
高昌王和西宁王家族墓
交通信息
自驾:自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高昌王和西宁王墓,路程约14.4千米,用时约22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