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鼓楼 编辑

甘肃省张掖市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掖鼓楼张掖鼓楼

张掖鼓楼,又名镇远楼和靖远楼,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张掖城中心,始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

张掖鼓楼鼓楼基台呈覆斗形,青砖包砌,基部衬砌石条,台顶砌有一米高的女墙,下部四面中轴线开券形门洞;门洞平面呈十字型,与四条大街相通,可供通行;基座的四面中间各开有一券形门洞,门洞正对着甘州古城的东、南、西、北大街,门洞上嵌刻着四门砖雕匾额。楼阁的第一层四面悬有褐色绿字匾额;第二层上也同样悬有四块蓝色金字匾额。张掖鼓楼为三层木构塔形,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结构精巧,造型雄伟。张掖鼓楼保存有许多匾额,概括了张掖在历史上的重要地理、政治、军事、文化位置。张掖鼓楼是张掖的地标性建筑,记录着张掖沧海桑田的历史,在历史、文化和建筑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006年5月25日,张掖鼓楼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张掖鼓楼

地理位置: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张掖城中心

所处时代:明至清

保护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6-0799-3-502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别名:镇远楼、靖远楼

历史沿革

编辑
明正德二年(1507年),始建张掖鼓楼。

清顺治五年(1648年),张掖鼓楼焚毁于兵燹。

清康熙七年(1668年),甘肃提督张勇重建张掖鼓楼。

清乾隆、清光绪年间,张掖鼓楼历经两次修缮。

2023年6月25日,张掖大佛寺文物研究所对张掖鼓楼进行专项安全大检查。

建筑格局

编辑
张掖鼓楼为砖土木结构,下为楼台,上为楼阁,边高21米。鼓楼基台呈覆斗形,青砖包砌,基部衬砌石条,台顶砌有一米高的女墙,下部四面中轴线开券形门洞。门洞平面呈十字型,与四条大街相通,可供通行。基座的四面中间各开有一券形门洞,门洞正对着甘州古城的东、南、西、北大街,门洞上嵌刻着四门名字的砖雕匾额。楼台之上的楼阁为外三层、内两层的木楼,重檐四角攒尖顶,楼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底宽16米,楼阶置于台基西北角。楼台悬挂唐代所铸合金铜钟一口,颜色黄中泛青。钟高1.3米,直径1.1米。造型呈喇叭式,上窄下粗,周垂八耳。钟身分四层:上层钟钮桥形,钮高0.14米,上饰八瓣莲花;下三层,每层六格,计十二格,格内模铸飞天、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楼阁的第一层四面悬有根据当地的风景名胜而题写的褐色绿字匾额;第二层上也同样悬挂有四块蓝色金字匾额。张掖鼓楼为三层木构塔形,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结构精巧,造型雄伟,民谣云:“张掖有座钟鼓楼,半截插在云里头。”

张掖鼓楼

文物遗存

编辑
匾额

张掖鼓楼保存有许多匾额,具体如下表:

匾额

位置

方位

内容

作者

寓意

门洞

旭升

未知

寓意张掖重要的政治、军事位置

西

宾晟

迎薰

镇远

第一层

金城春雨

赵正,笔名黎泉,原甘肃省画院院长。

东有金城(兰州),东接金城春风带来滋养万物的雨水。

西

玉关晓月

魏传统,当代书法家。

西有玉门关,春风不度玉门关,只能看到发自张掖的晓月,意蕴深远。

祁连晴雪

陈伯希,原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主席。

南有祁连山,终年可见皑皑雪景。

居延古牧

顾廷龙,原上海市图书馆馆长。

北有居延海及苏武牧羊台,传唱着凄美的故事。

第二层

九重在望

赵一鹤,山东威海市书法家。

张掖地处偏远,虽远离京城,却永远是服从京城(九重)命令的重要郡城。

西

万国咸宾

马竞先,笔名雪祁,甘肃省书法家。

记载隋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在这里会见西域27国使节,史称万国博览会。

声教四达

朱乃正,原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取《尚书·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句意,指张掖代表中央声威教化祁连南山一带少数民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湖山一览

廷富,甘肃省书法家。

张掖北有河流湖泊湿地、合黎龙首山脉为屏障,抵御北来之侵扰,若金汤之固。

参考资料

文物价值

编辑
张掖鼓楼是张掖的地标性建筑,记录着张掖沧海桑田的历史,在历史、文化和建筑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措施

编辑
2006年5月25日,张掖鼓楼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张掖鼓楼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张掖城中心。

钟鼓楼

交通指引

自驾:自张掖市人民政府出发,路程约为1.9千米,约4分钟到达。

下一篇 西来寺

上一篇 八卦营墓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