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灰山遗址 编辑
东灰山遗址位于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六坝镇东北约2.5千米处,遗址是由灰土与沙土堆积而成的一座呈东南~西北走向沙土丘,高出地表约5~6米,面积24万平方米,属四坝文化。
东灰山遗址是继玉门火烧沟遗址之后,又一处较大规模且经科学发掘的四坝文化遗址,为全面认识四坝文化的内涵和面貌提供了丰富资料。遗址中发现的农作物炭化籽粒年代早到距今约5000年,其中小麦是中国发现的时代较早的农作物品种,为研究中国小麦的起源提供了实物资料。
2013年3月5日,东灰山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东灰山遗址
所属地区: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
地理位置:六坝镇东北
所处时代:夏、商
级别批次: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7-0473-1-473
占地面积:240000 m²
东灰山遗址
1975年,张掖地区文化处调查该址,在水渠两侧断面上发现少量炭化小麦籽粒。
1985年7月,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李璠等赴河西走廊进行农林生态考察。
1986年8~9月,李瑶等再次前往东灰山遗址,采集一批文化遗物。
1986年10月,河西史前考古调查队再次前往东灰山遗址调查。
考察东灰山遗址
1989年9月,中国西北干旱地区全新世环境演变与人类文明兴衰研究组前往河西走廊进行古环境变迁、沉积环境与沉积区特征及人类活动状况考察,在东灰山遗址调查采集4个土样。
2005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李水城等前往张掖,在地区博物馆孙宏武、王康二位陪同下前往东灰山遗址采集一批土样,后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赵志军研究员浮选出大量栽培植物籽粒标本。
2007年6月,在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中华文明探源(二)”课题组部分成员组成,“河西走廊环境考古调查队”再次前往东灰山遗址进行了考察。
2013年,东灰山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综述
东灰山遗址是坐落在戈壁荒滩上的一座长椭圆形土丘,高约5米,大致呈南北走向,面积24万平方米。遗址东侧水渠断面暴露大段文化堆积,厚0.5~2米。遗址东北一带为同时期的一处氏族公共墓地。
东灰山遗址
氏族公共墓地
墓地位于遗址东北部地势较平缓处。20世纪70年代,当地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在遗址附近开挖了一条水渠,从水渠两侧的断面可知,该墓地所有墓葬均开口于表土下的黄土层内,墓底距地表高度不等,一般在0.5~1米之间,各墓之间相距紧密,上下叠压,似可分层。墓葬均系长方形竖穴土坑形制,墓穴较浅,葬式不明,但多数人骨呈凌乱无序状。每座墓内随葬品不多,一般有2~3件陶器。墓葬排列与水渠走向大致接近(东北一西南)。从暴露的墓葬规模和数量看,这是一处延续时间较久的氏族公共墓地。
文物遗存
东灰山遗址发掘出的遗物有石器、陶器、骨器、铜器和少量金器及炭化小麦等。石器以生产工具为主,有斧、锄、锛、刀、凿、磨盘、磨棒、砍砸器、刮削器等。陶器以生活器物为主,器物以平底、有耳、带盖为造型特征,多以泥条盘筑,装饰工艺有彩绘、压印、贴塑三种手法,器形有夹砂红陶壶、罐、盆、鼎、盘、器盖、陶埙、纺轮等。骨器为生产、生活用具,有凿、匕、锥、纺轮等。铜器出土16件,有铜刀、锥、管饰、耳环,多为砷铜。另出土金耳饰10件。
东灰山遗址位于甘肃省民乐县城北约27公里、六坝乡西北2.5公里社办林场附近荒滩上,此地东南约1.5公里为四坝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00°44′56.3″,北纬38。39°35.5″;海拔1828米。
六坝镇
交通
乘坐火车到民乐站下车,然后开车到六坝镇,最后步行即可。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