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家及遇村遗址 编辑
石家及遇村遗址,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宁县早胜镇遇村六组,是周朝时期遗址。
石家及遇村遗址,即石家墓地和遇村遗址。石家墓地东周时期墓葬约有600余座,考古发掘工作从2016年开始,至2020年,已清理发掘东周时期墓葬177座。遇村遗址与石家墓地仅一沟之隔,2018年开始考古挖掘工作,所包含遗迹丰富,有墓葬、马坑、灰坑、灰沟、窑址、房址等。石家及遇村遗址的发掘,首次建立起了陇东地区西周至春秋时期考古学文化序列,尤其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这一关键节点上,对于认知周文化在西土统治格局的演进,即西周的灭亡与平王东迁后的西土政治格局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2019年10月7日,石家及遇村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石家及遇村遗址
地理位置:甘肃省庆阳市宁县早胜镇遇村六组
所处时代:周朝
保护级别:第八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8-0148-1-148
20世纪80年代,石家一组村民在打土坯取土时,曾捡到1件铜鼎、1件铜矛及玉饰件,后发现遗存遗址。
2011~2013年间,M37、M38、M39、M40等大型墓葬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2016年,石家墓地考古发掘工作开始。
石家墓地
2019年,考古队对石家及遇村遗址周围区域展开了考古调查。
2021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石家及遇村遗址相关区域展开大面积考古勘探,揭露一处战国晚期、秦汉时期墓地。
地理环境
石家及遇村遗址位置图
石家墓地
墓地
石家墓地M218椁室全景
车马坑
石家墓地车马坑
遇村遗址
综述
遇村遗址东西向带腰坑墓
遇村遗址与石家墓地空间分布上相近;年代分期上,遗址主体年代与石家墓地盛行年代基本一致;文化内涵上,遇村遗址发现的城垣和大型夯土建筑基址,表明该遗址是一处高等级城址,与石家墓地发现诸多高等级贵族墓葬相匹配,二者“居”与“葬”关系最终得以确立。
城址
遇村遗址F2
遗迹
遇村遗址分布图
居住区位于城址西北部,遗迹主体为房址。分为半地穴与平面立柱两类,之间多存在打破关系,显示出年代上有早晚之分。居住区部分房址发现有灶坑,周围有蓄水池、储藏坑、窖穴等遗迹,与同时期房址存在一定对应关系。遗迹中包含的遗物有陶器、骨器、石器等。在发掘高等级建筑区与一般居住区之间时,考古队发现,遗迹包含有大量灰坑、灰沟、窑址等,其中包含物多为生产工具,诸如骨锥、骨钻、骨针、纺轮等一类器物。初步认为与手工业一类遗存相关。
聚落形态
石家及遇村遗址聚落形态大致可分为三期。第一期为西周早中期,遗存主要为东西向墓葬。第二期早段为西周晚期至两周之际,居住区半地穴房址、南北向墓葬出现。第二期晚期为春秋早期,大型城垣、壕沟、高等级建筑发现,南北向高等级墓葬营建于城外西侧。第三期为春秋中期及以后,大型建筑基址废弃,南北向高等级贵族墓葬继续存在,南北向平民墓葬出现。
其次,在考古学文化内涵上,考古队认为第一期聚落遗存中,部分东西向墓葬流行圆形腰坑;出土铜器个别有族徽,可能与殷遗民相关。第二期聚落遗存,以周文化为主体,这一阶段北方草原文化出现。第三期聚落遗存,仍以周文化为主体,秦文化因素得以大量出现,但北方草原文化仍占有一定比例。
石家墓地M257金虎饰
石家墓地随葬品种类丰富,包含有铜器、金器、玉器、漆木器、石器、蚌器、泥器、陶器、瓷器等。按其功能又可分为礼器、兵器、车马器及墓主人近身之物等。
遇村遗址出土遗物也丰富,按质地可分骨器、陶器、蚌器、玉器、石器等。还发现的大量春秋时期陶片、槽形板瓦等。
第一,从关键区域来看,陇东地区是周文化起源的重要区域,也是西周晚期以来,周与西北地区戎人、秦人彼此接触的前沿地区。石家及遇村遗址考古新发现多层次聚落结构,揭示了这一关键区域。周秦戎实力此消彼长的复杂关系,是研究这一时期族群交流,融合发展过程的重要发现。也是探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重要课题。
第二,从关键节点来看,石家及遇村遗址发掘,首次建立起了陇东地区西周至春秋时期考古学文化序列,尤其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这一关键节点上,对于认知周文化在西土统治格局的演进,即西周的灭亡与平王东迁后的西土政治格局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地理位置
石家及遇村遗址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宁县早胜镇遇村六组。
遇村
交通信息
自驾:自甘肃省庆阳市宁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石家及遇村遗址,路程约17.1千米,用时约22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正宁文庙大成殿
上一篇 南梁陕甘边区革命政府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