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崖寺和陈家洞石窟 编辑
云崖寺和陈家洞石窟,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是南北朝至明朝时期的古建筑遗存。
云崖寺石窟始建于北魏太平真君初年;陈家洞石窟,开凿于北魏晚期。云崖寺石窟位于平凉市庄浪县关山西麓的韩店镇郭漫村峡谷地带,面积约2.4万平方米。云崖寺石窟开凿在丹霞山体之上,是最为颜色血红的一座北魏时期就开始开凿的石窟。陈家洞石窟,又名“龙泉山石窟”,位于平凉市庄浪县通化镇陈堡村森林深处。云崖寺石窟洞窟19座、石造像20尊、泥塑72尊,残存壁画约14平方米、明代石碑2通。陈家洞石窟利用天然崖坎,以石条、土坯砌墙建洞而成。窟群分布在长约100米、高约60米的崖壁上,现有洞窟9座、康熙《重修龙眼山寺碑记》以及乾隆、嘉庆、民国时期碑刻6通,以及金代天德四年、泰和六年石刻题记。洞窟外一崖壁上,镌刻有北魏三尊立式摩崖雕像,分别为迦叶佛、释迦佛和弥勒佛。云崖寺石窟6号、7号窟明代泥塑保存较好,被誉为“中国晚期石窟的集大成者”,是中国石窟建造史上大规模开窟造像之风的最后止息地,对研究佛教石窟造像具有重要考古价值;陈家洞石窟是庄浪县保存最完好、最具艺术和文物价值的北魏石刻。
2006年5月,云崖寺和陈家洞石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云崖寺和陈家洞石窟
地理位置: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
所处时代:南北朝至明朝
保护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6-868-5-058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陈家洞石窟自北魏创修以来,宋、元、明、清诸代均有修葺。清初以前建有三清宫、大雄寺、玉皇阁、玄帝殿、观音洞、圣母祠、韦驮庵等。清同治年间遭兵燹毁。清光绪中叶后,又曾几度修葺,但终未恢复原貌。
2020年12月15日至2021年2月3日,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石窟寺专项调查工作队开展了石窟寺田野调查。
云崖寺和陈家洞石窟
云崖寺石窟位于平凉市庄浪县关山西麓的韩店镇郭漫村峡谷地带,面积约2.4万平方米。云崖寺石窟开凿在丹霞山体之上,是最为颜色血红的一座北魏时期就开始开凿的石窟。陈家洞石窟,又名“龙泉山石窟”,位于平凉市庄浪县通化镇陈堡村森林深处。
云崖寺石窟
云崖寺石窟洞窟19座、石造像20尊、泥塑72尊,残存壁画约14平方米、明代石碑2通。其中6号、7号窟明代泥塑保存较好。
云崖寺石窟
云崖寺石窟
7号窟为五方佛窟,内容为密教题材,表现的为五方如来,四周均有泥塑,共有五佛十菩萨和其他精美泥塑浮雕。洞窟中的壁画保存下来不少,佛像周边摆放了不少残破的雕像,据说这些都是从墙上掉落下来,或附近洞窟中收集而来。
陈家洞石窟
陈家洞石窟
陈家洞石窟利用天然崖坎,以石条、土坯砌墙建洞而成。窟群分布在长约100米、高约60米的崖壁上,现有洞窟9座、康熙《重修龙眼山寺碑记》以及乾隆、嘉庆、民国时期碑刻6通,以及金代天德四年、泰和六年石刻题记。洞窟外一崖壁上,镌刻有北魏三尊立式摩崖雕像,分别为迦叶佛、释迦佛和弥勒佛。三尊造像雕于高5.5米、宽约5米、长约5米许的青灰色岩巨石之上。巨石两侧凹凸不平,呈斜坡状,东侧平正。古代匠师这块天然石砂块平正的一面雕成三尊高5米许的巨型造像。三佛均为立式,中间佛高5.1米,施无畏与愿印,右侧佛高4.9米,左侧佛高4.7米,均施无畏印。三佛均作高肉髻,面相方圆,双目微睁,笑态可掬。身着通肩袈游裟,胸前结带,外露僧祗支。大衣前摆垂于腹下,衣袖宽大拖于腿下,衣纹呈弧形阶梯状。下着密折长裙,赤足立于莲台之上,分别为迦叶佛、释迦牟尼和弥勒佛。在唐塔三佛的背光外,雕有小坐佛13尊,背部均为尖拱形背光,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在大佛左侧右壁上,有“泰和年四月二十一日梁石记至”题记一处。造像风格和泾川县南石窟寺有较多相似之处,作为典型的北魏晚期风格,在庄静地区的石窟中较罕见。
唐代砖塔
地理位置
云崖寺和陈家洞石窟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
云崖寺石窟
交通信息
自驾:自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云崖寺和陈家洞石窟,路程约32.8千米,用时约44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