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母宫石窟 编辑
王母宫石窟,位于甘肃省平凉市东南75千米处的泾川县泾、内两河汇流处,在王母山东北面,距泾川县不到1千米。也称大佛洞(又名千佛洞),始建于北魏永平三年(510年)。
王母宫石窟凿于灰色沙质岩层上,是一座中心柱式石窟,为陇东石窟中最大的中心柱窟,窟内造像约200尊。
2006年5月25日,王母宫石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王母宫石窟
位置: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
所处时代:南北朝
保护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6-0870-4-60
王母宫石窟
王母宫石窟坐西朝东,高11米,宽12.6米,进深13米。前壁已毁,现存窟前清末建筑。窟内北、西、南三壁及中心柱四面有佛、菩萨、天王、罗汉、力士肋侍等供奉神的形象二百余尊。二百余尊雕塑主要是:外洞第一层系砖箍券形甬道的大洞。洞内正面有释迦牟尼坐像一尊,两侧有小洞与内相通,形成“丁”字形;第二层有三小孔正中有释迦牟尼坐像,左右有其大弟子迦叶、阿难立像。两小洞当初为开凿窟时的通道,后为采光通明之洞;第三层为释迦牟尼立像,之上还有一层木质结构楼阁。 三壁布局相同,上下开龛,唯南壁保存较好。中心柱宽7米,深7.6米,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八边形,下层为四方形;各面均开龛,雕佛、菩萨像,造像着褒衣博带式袈裟,形体清秀,展示了5世纪末至6世纪初的风格特征,与云冈石窟第6窟大致同时;龛外两侧为佛传故事浮雕。
王母宫石窟内窟正面雕刻三世佛:昆卢遮那像、卢舍那像、释迦牟尼像,北南两雕塑侍奉释迦牟尼的四大菩萨:文殊(位北已毁)普贤、观音(位北已毁)地藏。塔柱正面雕刻有弥勒佛;塔柱北面雕刻与释迦牟尼同传过佛法的释迦多宝佛;塔柱南面雕刻与释迦连称三尊的药师佛、阿弥陀佛(也称法藏佛)。塔柱北、南侧的释迦多宝佛与药师佛、阿弥陀佛的两侧还雕有主管风调雨顺的四大天王:增长天王魔礼青、广目天王魔礼红、多文天王魔礼海、持国天王魔礼寿,之上雕有十六罗汉:因揭陀、苏频陀、诺距罗、宾多罗跋惰阁、罗古罗、迦里迦、迦诺迦里堕、注荼半托迦、那迦犀那、代阁罗佛多、戊博迦、迦诺迦伐蹉、阿氏多、跋陀罗、半托迦、伐那婆斯。
王母宫石窟表现奇特之处,塔柱既是内窟的中心,又是外洞正面,内外连在一块,混为一体。
王母宫石窟没有留下开窟纪年题记,但造像风格显示了早期褒衣博带的某些特征,如出现了双领下垂的大衣,在衣纹的处理上采用了平行阶梯式。佛像形体清秀,面部微露笑容,从造像风格上看,它似近于云冈第6窟。
王母宫石窟尚存有30多身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的石雕像,这些造像原来是安置在寺院内的。
王母宫石窟
回山,俗称王母宫山、宫山,因西王母祖庙在山巅。山头的鼻孔处,有北魏太和年间(477年前后)开凿的佛教石窟,因山叫王母宫山,石窟在其中,在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时,填报人取山名写了王母官石窟,省上也批准为王母宫石窟,改不过来了。美国人则把王母营石窟叫象洞。其实,石窟传承佛教,西王母是戎族首领和道教女神,石窟与王母宫没有历史,宗教学术关系。但佛、道都选准此山,足见此山之灵,之可遇而不可求。山头上嵌的阁楼,建于清代之前,是石窟所在之标志,如敦煌九层楼。左手金门处,是回屋,有“回中降西王母处”题刻和浮雕。金门东是左公柳,左宗棠所植,2012年刮大风已吹折。树后是上王母宫山的一天门。回山,因秦时有回中宫,汉时有回中道途经此山,也因西王母俗姓杨名回,西王母文化遗存集中地区称回地,泾川处于回地中部,称回中,此山也叫回中山、回山。
王母宫石窟内窟中心塔柱与西、北、南三面壁构成“同”形诵经道,以便僧众信徒绕塔周围礼赞供养。按照佛门讲,诵经者,双手合十绕塔柱及周围佛像三圈,人到心到,表示对佛的虔诚。
地址
王母宫石窟位于甘肃省平凉市东南75千米处的泾川县泾、内两河汇流处。
王母宫石窟
交通
西安以东及东南沿海等城市,朝西安、兰州方向行进,至西安后,继续朝兰州、银川方向行进,进入甘肃境内后,在去往泾川的路口下高速,继续沿公路行驶即可进入泾川县城。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