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寺洼遗址 编辑
寺洼遗址,又名庙坪、鸦儿沟坪遗址,位于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衙下集镇衙下村,是新石器至青铜时期的文化遗址。
寺洼遗址的分布面积约为2173300平方米,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800米,为“寺洼文化”的命名地。寺洼遗址主体遗存为青铜时代寺洼文化,还有丰富的马家窑文化遗存,出士马家窑文化陶器以红色和橙黄色为主。寺洼山的半山腰中,有齐家文化灰层、白灰面房址等遗迹,并采集有完整篮纹双耳罐等典型器。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为辛店文化的双耳马鞍形口罐。其年代约为公元前14世纪至前11世纪。寺洼遗址包含多种遗存,对于探讨甘肃中部地区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文化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2006年5月25日,寺洼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寺洼遗址
地理位置: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衙下集镇衙下村
所处时代:新石器至青铜时代
占地面积:2173300 m²
保护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6-0204-1-204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考古学家夏鼐在寺洼遗址发掘了六座墓葬,后来发表了发掘报告《临洮寺洼山发掘记》,把该遗址出土的文化遗存正式命名为寺洼文化。因其特殊的火葬形式,首次提出寺洼文化为古代羌族遗存。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考古学家裴文中在甘肃组织的一次大规模野外考察期间对寺洼文化的调查和发掘,此次考察共清理墓葬1座,出土陶器7件。
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寺洼遗址进行了系统的田野考古发掘,基本确认了遗址的北部边界,了解到不同时期遗存的堆积情况,发现了大量灰坑、灰沟,部分窑址及墓葬。
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基本确认了遗址的北部边界,发掘地点选在遗址北部鸦沟两侧的三处不同高度的台地上,其中鸦沟西侧台地共布设探方15个,揭露面积375平方米,清理出不同时期灰沟2条、灰坑74个;鸦沟东侧两处台地共布设探方4个,揭露面积100平方米,清理出寺洼文化墓葬8座,灰坑2个。两处发掘区均未全部清理至生土,已暴露且尚未清理的遗迹主要有房址3座、墓葬2座、疑似大灰沟1条以及大量灰坑。
寺洼遗址的土坑墓
寺洼遗址出土的陶器
寺洼遗址的墓葬多土坑墓,形若覆斗,葬具有棺或棺椁,除单人葬外,还有合葬和火葬墓。随葬品有陶器、青铜器、装饰品及马牛羊的骨骼,少数墓中有殉人和陪葬车马,表明当时已进入奴隶社会。遗址主体遗存为青铜时代寺洼文化。根据采集陶片可知最早的遗存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有灰陶小口尖底瓶口,网格纹彩陶片等。还有丰富的马家窑文化遗存,出士马家窑文化陶器以红色和橙黄色为主,器形有钵、瓶、罐、卷沿盆、侈口盆等,兼施黑、红复彩,纹饰有旋涡纹、锯齿纹、方格纹、弧线三角纹等。寺洼山的半山腰中,有齐家文化灰层、白灰面房址等遗迹,并采集有完整篮纹双耳罐等典型器。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为辛店文化的双耳马鞍形口罐。其年代约为公元前14世纪至前11世纪。
名称由来
寺洼遗址因民国十三年(1924年)在临洮县衙下集镇寺洼山村发现而命名。
寺洼文化
寺洼文化因最初发现地在甘肃临洮县衙下集镇寺洼山,遂将其命名为“寺洼文化”。寺洼文化应该是发源于洮河上游地区,随后沿洮河向东发展到甘肃东部泾河上游和陕西西部,向北发展到庄浪葫芦河流域,南边则到达西汉水上游和白龙江流域。考古学家夏鼐先生于20世纪40年代较早研究寺洼文化,并将该文化的主人认定为氐羌。许多学者认同夏鼐此说,于是寺洼文化是属于氐羌系统“西戎”的考古遗存便逐渐成为学界共识。
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寺洼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
寺洼遗址位于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衙下集镇衙下村。
衙下村
交通信息
从临洮县城区出发,经过文峰西路途径马家窑遗址,岳家湾,紫松村到达寺洼遗址。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