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修白水路记》摩崖 编辑
《新修白水路记》摩崖,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徽县大河店镇王家河村,是宋朝时期的古遗址。
《新修白水路记》摩崖镌刻于北宋嘉佑二年(1057年)二月六日。摩崖刻于徽(徽县)白(略阳县白水江镇)公路左侧石崖上。摩崖底端距地面约5米。摩崖由北宋宣德郎、守殿中丞、知雅州、军州兼管内桥道、劝农事雷简夫撰文书丹。额顶篆刻“新修白水路记”6字,正文右起竖写颜体楷书26列,每列约37字,共883字,主要记述宋仁宗时期官方主持新修白水路事迹。文章录入《陇右金石录》《金石萃编》《甘肃通志稿》《秦州直隶州新志》《徽县志》《徽县新志》《略阳县志》等册籍。《新修白水路记》摩崖是研究青泥古道兴废变迁及宋代交通运输状况、组织状况的实物资料,作为雷简夫的真迹,具有书法研究价值、艺术价值。
2006年5月,《新修白水路记》摩崖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新修白水路记》摩崖
地理位置:甘肃省陇南市徽县大河店镇王家河村
所处时代:宋朝
保护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6-0871-4-61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新修白水路记摩崖石刻全景
新修白水路记摩崖石刻拓片(局部)
《新修白水路记》摩崖由北宋宣德郎、守殿中丞、知雅州、军州兼管内桥道、劝农事雷简夫撰文书丹。碑面高2.83米,宽1.83米。额顶篆刻“新修白水路记”6字,正文右起竖写颜体楷书26列,每列约37字,共883字,主要记述宋仁宗时期官方主持新修白水路事迹。文章录入《陇右金石录》《金石萃编》《甘肃通志稿》《秦州直隶州新志》《徽县志》《徽县新志》《略阳县志》等册籍。
石刻
《新修白水路记》摩崖右下方有明代万历二十一年(1594年)陕西布政司陇右道按察司副使张应登的题诗石刻一方,《过白水峡读磨崖碑》:“开路磨碑纪至和,于今险易较如何?水来陇阪寻常见,峰比巫山十二多。一线天光依峡落,悬崖鸟道侧身过。蜀门秦塞元辛苦,何故行人日似梭。”
青泥岭是古蜀道中最为艰难险阻的一段。这里峭壁千仞,高耸入云,江水滔滔,道路崎岖,九曲八湾。北宋嘉佑元年(1056年),利州路转运使李虞卿因青泥岭道路过于艰险难行,倡议改道新修白水路。李虞卿与知兴安军刘拱、权知长举县事良友、顺政县令商应祥、河池县令王令图发动数县军民,费尽周折,历时4月,修成自河池驿至兴州长举驿新路50里,沿途作栈道阁道2309间,邮亭、营屋、纲院382间,缩短旧路里程33里,废掉青泥驿,减省邮兵驿马156人骑,每年减省驿廪铺粮5000石,畜草10000围,精减执事役夫30余人。
相关人物
雷简夫(1001年~?年),字太简,陕西合阳人。隐居不仕,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荐为校书郎,后署理秦州观察判官。不久,去职,治理关中三白渠,节省经费,水利大兴。累迁雅州知州。辰州彭仕羲作乱,诸官未能平定,命雷简夫办理。督诸将进兵,筑明溪上下二寨,据其险要,拓取五百余里,仕羲内附。后官尚书职方员外郎。
遗址碑
地理位置
《新修白水路记》摩崖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徽县大河店镇王家河村。
王家河村
交通信息
自驾:自甘肃省陇南市徽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新修白水路记》摩崖,路程约24.2千米,用时约49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