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佑德酒作坊 编辑
天佑德酒作坊,位于青海省海东地区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境内,是清朝时期的建筑遗存。
天佑德酒作坊原成立于明洪武六年(1373年);清同治九年(1870年),毁于战火;民国七年(1918年),青海近代酒商赵长基重振“天佑德”,修建四合院建筑的酒坊,购置酒海生产工具等用具。天佑德酒作坊现包括天佑德酒作坊遗址、威远古井、窖池、酒海等文物。天佑德酒作坊跨越百年时光,是高原文化、民族文化和悠久的酿酒历史文化的见证,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研究价值。
2013年5月,天佑德酒作坊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天佑德酒作坊
地理位置:青海省海东地区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境内
所处时代:清朝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1925-5-318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明洪武六年(1373年),九天保之玄孙三木德继承祖业,继续在水坑子酿酒。三木德突破了小作坊的窠臼,实现了技术和生产规模的较大突破。他用木质坚硬耐腐蚀的柏木板镶嵌酒窖8个,置了酿酒工具及装酒酒梢、柠条编制的“酒海”,酿酒作坊用房12余间。
明嘉靖年间,互助县境内有一小镇,因修建城垣,曾定名为“威远堡”。有山西汾酒的客商来此贩卖烧酒,将汾酒酿造工艺和高原的“精气之源”青稞结合,酿出了“威远烧酒”。之后逐渐形成以天佑德、永庆和、世义德、文和永、永胜和、义永合、文玉合和义兴成等八家为主的烧酒作坊,俗称“八大作坊”。八大作坊中,以明洪武六年(1373年)成立的天佑德酒作坊影响力最大。
清同治九年(1870年),“天佑德”酒作坊毁于战火。
民国七年(1918年),青海近代酒商赵长基重振“天佑德”,修建四合院建筑的酒坊,购置酒海生产工具等用具。民国时期,天佑德酒作坊已有较大规模,青稞酒年产量约5500斤。
清末民初时,威远镇酿酒达到前所未有的辉煌,酿酒量可达15万斤。
1952年,以“天佑德”为主整合当地八大酿酒作坊,组建了互助县酒厂。 互助县酒厂,采用电泵取水,修建水塔。
1983年,原互助酒厂对古井、古窖池进行了部分维修。
天佑德酒作坊
古井
古井为元代文物,九天保为酿酒之需,在酒作坊旁掘井,汲水酿酒,井口为柏木板镶制成四方形,井深约12米。明嘉靖时期,威远堡修筑古城堡时,采用青砖砌壁,井口用圆形青石覆盖,中间凿眼取水,并盖有一间茅草房保护。1983年,原互助酒厂对古井古窖池进行了部分维修,由于古井内壁镶嵌的砖塌陷,酒厂建筑队在互助县文管所的指导下,对井内壁砖进行了更换,对井沿青石块进行了更换,并在古井上修建了保护亭。井水发源于海拔6000米以上的祁连山,历经岩层磨砺和数十年深层循化作用。
古窖池
古窖池
明洪武六年,三木德取石块铸窖、四壁用柏木板镶嵌而成,其材质赋予酒窖特殊的香气,故称香窖,窖长约2米、宽1.6米、深约3米。明嘉靖时期,在威远堡修建古城堡时,用烧制青砖代替了柏木板。民国时期,一些地势较低的窖池,由于地下水的浸泡侵蚀较为严重,故而采用昆仑山的花岗岩,经千万次的重复打磨,整块筑窖构成独有的花岗岩窖池有利于清洗,防止杂菌生长。如今,在花岗岩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将祁连山的松木板作为为窖底,花岗岩与松木板的结合,更符合清香型白酒的“净”,使得青稞酒的香气清雅纯正而无杂味,故“以岩为窖,酒更香”。天佑德拥有50年以上花岗岩窖池400多口,20年以上窖池600多口,共拥有花岗岩窖池4260个,是全国最大花岗岩窖池群。
酒海
酒海
天佑德酒海的制作要追溯至明洪武六年(1373年),其采用高1.5米、半径0.775米、柠条编制,其形状有圆形、椭圆形两种、容量约3吨。内部用蜂蜡、鸡蛋清、熟菜籽油等调和,裱糊麻纸而成。随着时间推移,藤条干裂,出现裂痕,20世纪80年代,用铁片加固,现保存完好。“酒海”是酿酒业中历史最悠久历史的存酒方式,正是因为“酒海”特殊的制作方法造就了酒海“会呼吸”的神奇,通过呼吸,酒海中的酒完成了去陈除杂、熟化增香的复杂过程,促进了酒的老熟,赋予酒复合香,通常用于优级酒的贮存,“酒海”越老,贮存时间越长,品质越佳。
“天佑德”的得名,《尚书》一书提供的最早史料记载与命名源释义,书中记载了商朝初年政治家、思想家伊尹与皇帝太甲的一番对话:“非天私我有商,惟天佑于一德;非商求于下民,惟民归于一德”。
遗址碑
保护范围
保护范围东西宽398米,南北长812米。西至威远镇西门河,北至西大街公路,东至互助一中、城南学校交接处,南至威远镇西下街村。
地理位置
天佑德酒作坊位于青海省海东地区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境内。
互助威远青稞酒厂
交通信息
自驾:自青海省海东地区互助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天佑德酒作坊,路程约1.1千米,用时约7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西海郡故城遗址
上一篇 撒拉族清真寺古建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