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树古墓群 编辑
玉树古墓群,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玉树县、称多县,是唐朝时期的古遗址。
20世纪50年代,第一次甘肃省文物进行普查开始,到2010年,相继对玉树州治多县、玉树县、称多县等多处古墓群进行考古调查、发现和发掘。发掘研究结果认为,这些古墓葬为吐蕃墓葬。除西藏之外,青海是吐蕃墓葬分布最广、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地区。玉树古墓群包括宁塘滩墓群、朝(冲)龙达墓群、杂玛达墓群、切龙弄墓群、邦巴加空卡墓群、改容沟(多泽吾玛达)墓群、柴隆达墓群、雄龙达墓群、章齐达墓群、角达墓群、类琼达墓群、叶青卓隆达墓群、角莱墓群、加布切瓦加空卡墓群和白龙沟可哇墓群。玉树古墓群墓葬表现出复杂的建筑式样与结构,丰富了对吐蕃墓葬内部状况的认识。墓中出土的随葬器物虽然残损严重,仍可从中观察到当时丧葬仪式、随葬制度等方面的若干线索,对于推动青海吐蕃时期墓葬研究起到重要的作用。
2013年3月5日,玉树古墓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玉树古墓群
地理位置: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玉树县、称多县
所处时代:唐朝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0689-2-173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玉树古墓群环境俯瞰图
章齐达墓群远景
玉树古墓群包括宁塘滩墓群、朝(冲)龙达墓群、杂玛达墓群、切龙弄墓群、邦巴加空卡墓群、改容沟(多泽吾玛达)墓群、柴隆达墓群、雄龙达墓群、章齐达墓群、角达墓群、类琼达墓群、叶青卓隆达墓群、角莱墓群、加布切瓦加空卡墓群和白龙沟可哇墓群。
章齐达墓群
章齐达墓群M2封土结构
嘉空卡墓葬群
嘉空卡墓葬群位于治多县治渠乡治加三队,海拔约4322米,墓葬群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3.78万平方米,共有大小墓葬29座,其中最大的一座长21.2米,宽25.9米,距地面约7米高;最小的长12.7米,宽8.6米,距地面约3米高。古墓的地面部分都由青石板不规则堆砌而成,其中一墓有方形结构建筑。古墓群中的部分墓葬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邦巴加空卡墓群
邦巴加空卡墓群位于治多县扎河乡玛赛村三社邦巴雄(滩)西山坡的台地上,距治多县县城约200千米。墓葬群西依大山,东临邦巴滩,南连邦巴哈日沟,北望通天河。该墓群坐西朝东,墓葬均背坡而建,地表筑有砌石的封土堆。墓葬封堆由当地产的泥土、山石垒砌而成。墓葬封堆的形状低平而不规整,有方形或圆形,高度不足1米。墓群东西宽约258米、南北长约446米,占地面积为约115068平方米,其封堆最大的长约19米,宽约15米,最小的长约2米、宽约2米,大部分保存较完整。据邦巴加空卡墓群的分布、规模及其形制特点分析,这些墓葬的时代初步断代为吐蕃时期(唐代)。
切龙弄墓群
切龙弄墓群位于治多县加吉博洛镇改查村一社切龙弄,东望切龙沟,西北依雄切龙山,南临切龙河,东西长约224米,南北宽约183米,占地面积约40992平方米,处于山坡平缓地。共发现有封土堆的墓葬26座。封堆高度0.8~1米,底径不一,最大13×11米,最小的4×4米。封堆主要以方形为主,也有少量的呈梯形系用当地的泥土、石块堆砌而成,封堆在地表暴露明显,有明显的人为采石破坏迹象。从墓群的分布、规模及其形制特点分析,这些墓葬的时代初步断代为吐蕃时期(唐代)。
朝龙达墓群
朝龙达墓群位于治多县加吉博洛镇改查村一社朝龙达,东望改容沟,西南面依朝龙山,北临朝龙沟沟口,处于山坡平缓地。东西长约131米,南北宽约125米,占地面积约16375平方米。采用当地的泥土、石块堆砌而成,封堆在地表暴露明显,有明显的人为采石破坏迹象。从墓群的分布、规模及其形制特点分析,这些墓葬的时代初步断代为吐蕃时期(唐代)。
章齐达墓群出土石砚残片
地理位置
玉树古墓群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玉树县、称多县。
叶青村
交通信息
自驾:自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玉树古墓群(章齐达墓群),路程约71.9千米,用时约1小时15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