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水墓群 编辑
热水墓群,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热水乡境内,于1982年发现,属唐代早期吐蕃大型墓葬群,也是首次中国发现的吐蕃墓葬,共有墓葬200余座。
青海都兰热水墓群的发掘,对研究吐蕃文明史、唐代中国西部地区的墓葬形制和当地与中亚地区的文化交流,以及对藏族族源的探讨均有重要价值。
中文名:热水墓群
地理位置: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热水乡
所处时代:唐代早期
保护级别: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热水吐蕃墓葬群位于都兰县察汗乌苏东南约10公里的热水乡,属唐代早期吐蕃大型墓葬群,也是中国首次发现的吐蕃墓葬,共有墓葬200余座。
热水墓群分布在热水、扎玛日、沙尔塘、斜歪四个村境内长约7公里的区域内,包括各类型墓葬165座,其中大部分已被盗掘。1982~1986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发掘整理。墓区内的墓葬主要分为梯形和圆形两种。墓冢以夯土筑成或堆满砾石后盖以夯土,夯层间铺有沙柳枝条。
夯土下方均筑有平面为等腰梯形的石墙,边缘砌有土坯或泥球,并在其外侧涂以红色石粉。墓室以石块砌筑,由墓道、中室、左右侧室和后室组成。
热水墓群,均有封土堆,封土堆前还有规模巨大的祭祀坑,坑内出土有木车、木牍、丝织品、玻璃器皿、金银器等遗物,部分出土物的形制及图案具有浓郁的中亚艺术风格。
2023年,热水联合考古队对热水墓群北一区M37号(俗称“羊圈墓”)进行精细化考古发掘,经发掘确认,“羊圈墓”地上陵园形制和2018血渭一号墓相似,“羊圈墓”规模更大,是目前发现的热水墓群内陵园规模最大的墓葬。
考古发现
热水墓群
其中最大的墓葬座落在一座自然山丘之上,墓冢背靠热水大山,面临察汗乌苏河,高出地面约30多米,远望犹如城阙一般雄伟壮观。这座墓葬封土堆高11米,东西长55米,南北宽37米,墓堆下还有3层用泥石混合夯成的石砌围墙,每层高约1米,宽3米,其上是泥石混凝夯层,以及砂石夯层和夯土层组合而成的墓墙。墓冢从上而下,每隔1米左右,便有一层排列整齐横穿冢丘的穿木,计有9层之多,一律为粗细一般的柏木。这种封土堆构筑形式和风格,为中国以往考古发掘中所仅见。
2018血渭一号大墓(图右)和2007QM1(图左)位置图
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22年度考古取得新进展,考古专家通过保护性清理发掘,发现2007QM1墓园形制和2018血渭一号墓相似,二者墓园规模相当。考古发现表明,2018血渭一号墓是热水墓群乃至青藏高原上发现的布局最完整、结构最清晰、形制最复杂的高等级墓葬之一。
青海都兰热水墓群北区的部分发掘区域
研究成果
热水墓群相关人群的遗传信息
▲青海都兰哇沿水库遗址示意图及考古现场图
研究意义
青海都兰热水墓群的发掘,对研究吐蕃文明史、唐代中国西部地区的墓葬形制和当地与中亚地区的文化交流,以及对藏族族源的探讨均有重要价值。
热水墓群
中室为木棺室,其余各室均为石室。其中,东室葬有许多兽骨,西室储有大量兽骨,中室和南室出土有大量的毛、丝织物,以及各类木结构物品。在回廊中也挖出大量的木件,以及丝、毛残片,可见随葬品之丰富。
热水墓群
出土的丝绸品种有锦、绫、罗、缂丝、绢、纱等。其中织金锦、缂丝、嵌合组织显花绫、素绫等均属国内首次发现。西方织锦中独具浓厚异域风格的粟特锦,数量较多;一件织有中古波斯人使用的钵罗婆文字锦,是所发现世界上仅有的一件确证无疑的8世纪波斯文织锦。图案有各种奇花异草、珍禽异兽、车马人物等。其中佛像、人物射猎、西域人图像、织锦袜等是中国第一次发现的珍品。粮食陪葬品只有显贵墓中才有发现。
热水墓群
被文化部认定为中国1983年六大重要发现之一。90年代考古发掘中又有新的成果,成为1996年全国十大重大考古发现之一,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4月,2018血渭一号墓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21年10月,青海都兰热水墓群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2021年10月12日,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
2022年,热水墓群考古遗址公园入选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