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兴隆沟遗址 编辑
兴隆沟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镇大窝铺村兴隆沟,地处大凌河支流上游左岸,属于新石器时代遗址。兴隆沟遗址分为三个地点,分别属于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
兴隆沟遗址2001—2003年三次发掘总面积4000平方米。遗存的遗迹有古代房址、居室墓、灰坑。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玉器、骨器、蚌器、动物骨骼、自然石块等。兴隆沟遗址是对红山文化乃至辽河流域的文明演进过程,包括当时的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研究的重要材料,陶塑人像在敖汉的出土再次证明了敖汉旗包括敖汉所在的赤峰是红山文化的中心之一。
2013年3月5日,兴隆沟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兴隆沟遗址
地理位置: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镇大窝铺村兴隆沟
所处时代:新石器时代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7-0056-1-056
2010年5月,兴隆沟遗址在内的敖汉旗启动了敖汉旱作农业系统申报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
2011年6月,兴隆沟遗址在内的敖汉旗被正式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主要候选地。
2012年5月,兴隆沟遗址发现距今5300多年属于红山文化时期的陶塑人像。
综述
兴隆沟遗址
聚落布局
兴隆沟遗址房址均呈东北—西南向排列,布局规整。从出土遗物的特征看,已发掘的东、中、西三区房址间无明显的年代差异,聚落布局经过统一规划,推断为一次性布局而成。房址呈三区分布的格局代表了兴隆洼文化聚落形态中的一种新的类型。
居室葬俗
兴隆沟遗址墓穴在房址中有固定的位置,墓口均呈长方形,墓壁竖直,底部平整。有的墓口被踩踏成硬面,与周围的居住面连成一体,证明埋入墓葬后该房址被继续居住;也有的墓穴直接打破居住面,墓口上未见硬面,证明埋入墓葬后该房址即被废弃。墓主人有成年人也有儿童,有的骨骼不完整或有明显的肢解现象。10号房址内共发现3座居室墓葬,是已发掘过的兴隆洼文化房址中埋葬居室墓最多的一例。10号居室墓位于23号房址内,墓主人为2名儿童,在墓穴内分两层埋葬。儿童合葬墓在兴隆洼文化中系首次发现。最新发现的23号居室墓位于36号房址内,是中国东北地区所知年代最早的成人男女合葬墓。18和22号房址是中区保存最完整的两座房址,堆积层内出土较多红烧土块,穴壁内侧及居住面多被烧烤成红褐、灰黑色,房址内出土了大量成组摆放的遗物,居住面上均发现有人骨。18号房址东北部居住面上出有1具人骨,22号房址居住面上出有4具人骨。
红山文化时期的陶塑人像,距今5300多年。这尊呈现男性特征的陶塑人像为整身、盘坐,头戴盘索冠,口圆张,双目圆睁,两臂交叉,右手用力按在左手上,陶塑人像表情生动、造型逼真细致,该人像系泥质红陶捏塑而成,通高55厘米,其中头长20.7厘米,身高33.08厘米,底部直径21厘米。
红山文化时期的陶塑人像
5号房址西南部居住面上出土摆放规整的动物头骨,多数前额正中钻有长方形或圆形孔,其中2例留有明显的灼痕,具有鲜明的宗教祭祀性质。15号居室墓葬的墓口西北端并排立置一大一小的2件陶罐,罐体下半段埋在墓穴填土内,大罐底部与墓主人头部上下相对,西南侧腹壁有1个圆形钻孔,直径7厘米。相关民族学资料介绍大罐上的钻孔可能作为墓主人“灵魂”出入的通道。石、蚌质人面饰及人头盖骨牌饰的发现,是研究兴隆洼先民宗教信仰的重要资料。
通过对动物骨骼和植物遗骸的研究、古树种的分析、遗址及周围地质、地貌的考察,将对兴隆沟先民生活时期的古环境得出科学的认识。
兴隆沟遗址
地理位置
兴隆沟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镇大窝铺村兴隆沟。
兴隆沟遗址
交通指引
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镇政府距离兴隆沟遗址9千米,可自驾或打车前往。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