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家窝铺遗址 编辑
魏家窝铺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文钟镇魏家窝铺村东北约2千米的丘陵台地上,遗址面积大约为93000平方米。
魏家窝铺遗址发现于2008年5月,距今6000多年,是国内发现的保存较完整、规模较大、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红山文化早中期聚落遗址。 除了大量房屋遗址外,还出土了陶器、石器、动物骨骼、蚌器等大量遗物。
2013年3月5日,魏家窝铺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魏家窝铺遗址
地理位置: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文钟镇魏家窝铺村东北约2千米的丘陵台地上
所处时代:新石器时代
占地面积:93000 m²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0057-1-057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008年7月19日,考古人员对遗址进行发掘。
魏家窝铺遗址
魏家窝铺遗址
遗址布局
魏家窝铺遗址外围有呈不规则长方形的环壕,环壕内为主要生活区,主要遗迹单位有房址、窖穴、灰坑等。房址数量较多,且成排规律分布,基本呈西北—东南向排列。所发现的房址皆为半地穴式,平面形状呈圆角长方形、梯形或平行四边形等。房址面积8~60平方米。墙残高约数厘米至60多厘米不等。剖面形状基本为直壁。房址门道大多向南,较好的房址踩踏面为碾碎的料礓石与草拌泥混合而成,大部分为生土铺面,部分经过火烤。灰坑的坑口形状有圆形、椭圆形、圆角方形和不规则形等;坑体结构有直壁筒形、倒梯形、袋状、锅底形等;坑底形态有平底和二层台等样式。
两条灰沟对其他遗迹呈环绕之势。两灰沟均位于遗址的东侧。一条灰沟(G2)较宽,宽150~300厘米,深65~110厘米,在发掘区内揭露出长约50米。另一条灰沟(G1)位于G2的东边,较窄,宽50~80厘米,深79~90厘米,在发掘区内的部分长约13.5米。发现的房址朝向大致可分为西南和东南两大类,少数房址朝向西,绝大多数房址的门道与火道朝向一致。大部分西南向和部分东南向的房址被G2围绕,G2和G1之间房址的朝向大都为东南,G2以东没有发现房址。G2拱卫区域内的西边发现面积最大的房址F18。F18朝向西南,面朝着一个小型的空场,其东、西和北边各发现有数座西南向房址,以F18为中轴线东西向成排分布。两座西向的房址位于F18的东边,朝向以F18为中心的西南东北向中轴线,位于西南向房址群的某一排上,属西南向房址群的一部分。在G2内西南向房址群的东部和南部,还发现有南北向成排分布的东南向房址群。有两座东南向房址打破了G2。这些房址和G1与G2之间的东南向房址构成一群。在G2和G1之间,还发现少量西向和西南向的房址,位于东南向房址群内某一排上,与相关的东南向房址群围绕成“院落”或“街巷”。
魏家窝铺遗址西南向房址群以面积最大的F8为中心成排分布,东南向房址群背离F8的中轴线成排分布。两类房址群的分布都以F18为核心或主轴。魏家窝铺遗址保持着西辽河地区新石器时代房址成排分布的特点。
房址
魏家窝铺遗址房址
灰坑
魏家窝铺遗址灰坑的坑口从形态来看大部分为圆形系统中的圆形、椭圆形或近圆形,少有不规则形;从灰坑的坑壁来看,大部分为直壁或斜直壁,个别灰坑为袋形灰坑;坑底大部分平底,少有锅底坑,部分灰坑坑底略呈斜坡状或起伏状。这些灰坑大部分开口于耕土层下,打破其他遗迹或直接打破生土,灰坑内出土的遗物有陶器、石器、蚌壳以及动物骨骼。
魏家窝铺遗址出土文物
陶器
魏家窝铺遗址出土文物
石器
魏家窝铺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石器,这些石器从加工方法上来看主要有打制石器与磨制石器,打制石器中又有直接打制石器与间接打制的细石器,其中,磨制石器与细石器的数量最多,直接打制石器的数量相对较少,有些应该是磨制石器的未完成品。这些石器的原料也比较多样,有石英、砾岩、砂岩、燧石、大理石等。主要器形有石磨盘、石磨棒、石斧、石锛、穿孔石刀、石耜、磨石、石镞、石饰品、石叶、石刃、石质刮削器、砍砸器等。
2011年,魏家窝铺遗址被国家文物局评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
魏家窝铺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文钟镇魏家窝铺村东北约2千米的丘陵台地上。
魏家窝铺遗址
交通信息
自驾:自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文钟镇人民政府开车前往魏家窝铺遗址,路程约11.2千米,用时约17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