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荟福寺 编辑
荟福寺,俗称东大庙,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大板镇荟福路南段,占地面积约7100平方米,是清朝时期的古建筑遗址。
荟福寺建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由巴林右冀旗扎萨克多罗郡王乌尔衮与固伦荣宪公主主持兴建。荟福寺,是巴林右旗13大寺庙仅存之一,除洒神殿、钟鼓楼被焚毁外,基本上保留着历史的原貌。寺庙延中轴线呈三进式南北走向,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会经殿。另有配殿五所,即念珠殿、护法殿、金刚殿、药师殿、特格西佛。南端由影壁、办公室、喇嘛宿舍构成广场区。大殿主体为木屋构件圆木支撑结构。外观斗拱飞檐气势恢宏。殿内有天井阁楼、雕栏画舫,120幅佛陀版画和数百幅神话故事,具有明清建筑特色。荟福寺,重楼复阁,雕梁画栋;建筑布局严紧,壁画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人文历史、宗教民俗、文物艺术价值。
2013年3月5日,荟福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荟福寺
地理位置: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大板镇荟福路南段
所处时代:清朝
占地面积:约 7100 m²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0916-3-214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清雍正四年(1726年),经固伦荣宪公主提倡,扩建为25间青砖青瓦佛殿,称“哈日欣杜岗(大殿或藏经殿)”,同时兴建东西厢殿各3间。清雍正帝赐“哈日欣杜岗”蒙汉满藏四种文字“普觉寺”的金字匾。悬挂在“哈日欣杜岗”正门楣上方。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于寺前朝格图诺尔处增建49间楼阁式大殿“朝格钦杜岗(大雄宝殿)”,同时兴建钟、鼓二楼和楼阁式天王殿。清乾隆帝赐为汉满藏四种文字“荟福寺”的金字匾。悬挂在“朝格钦杜岗(大雄宝殿)”殿正檐下方。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荟福寺石塔前各摆放着铜质大锅一口。
1995年,荟福寺依法登记恢复佛事活动。
1995年,赤峰市佛教协会在荟福寺成立。
2003年,中共巴林右旗委、旗政府对荟福寺进行了全面修复。
荟福寺
石狮
一进院
大雄宝殿内部
一进院为荟福寺。北为正殿大雄宝殿;东厢为密宗殿;西厢为延寿三尊殿;南为天王殿。两厢南侧:左为钟楼、右为鼓楼。大雄宝殿面阔、进深均为7间,通高约18米,为寺内建筑主体。大雄宝殿顶部宝刹金碧生辉、鸱吻鬃飞卷、背兽玲珑。大殿内外彩绘与壁画相映。东配殿称“达玛金”殿,西配殿为观音殿,均为3间,檐下天窗部位彩绘壁画。
二进院
“哈日欣杜岗”正殿
二进院有后大殿“哈日欣杜岗”为正殿,东西耳房和东西配殿等建筑。后大殿重檐歇山式。面阔进深均为5间,前檐接卷棚3间。供奉后大殿内佛像有:正位为佛祖释迦牟尼、黄教创始者宗喀巴以及长寿佛、三世佛、绿渡母、白渡母、十八罗汉、吉祥天母像等。二进院中藏式喇嘛塔2座。西侧塔名“根丹银达木”,东侧塔名为“章楚朝尔敦”,石塔前各摆放着铜质大锅一口,锅口直径均1.69米,高均0.88米。后大殿前汉白玉狮1对,石雕香炉1尊。
“普觉寺”金字匾
清雍正四年(1726年),清雍正帝赐蒙汉满藏四种文字“普觉寺”的金字匾。悬挂在“哈日欣杜岗”正门楣上方;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清乾隆帝赐汉满藏四种文字“荟福寺”的金字匾。悬挂在“朝格钦杜岗(大雄宝殿)”殿正檐下方。
木版彩画、彩绘、壁画
木版彩画、彩绘、壁画
荟福寺大雄宝殿里面有120幅木版彩画和大量彩绘。门廊东西山花四幅,荟福寺北壁1幅。壁画保存尚好。
壁画
荟福寺,重楼复阁,雕梁画栋;建筑布局严紧,壁画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人文历史、宗教民俗、文物艺术价值。
地理位置
荟福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大板镇荟福路南段。
荟福寺
交通信息
自驾:自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大板镇人民政府开车前往荟福寺,路程约12.5千米,用时约12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