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梵宗寺 编辑
梵宗寺,始称护国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镇西北约4千米处,距赤峰市区约80千米,占地约4公顷,是清朝时期的古建筑遗存。
梵宗寺,是翁牛特旗留存的一座较完整的古建筑群,也是内蒙古大草原上一座较大的藏传佛教圣地。梵宗寺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最盛时住寺僧人达500余。寺院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地势由南向北逐渐升高,寺院随山势高低形成阶梯式院落。整个寺院建筑皆为正殿和配殿对称式,三进院落,一进院落是天王殿(山门),东西有转经殿、关帝殿、钟鼓楼和各五间的客堂。二进院是寺院的中心大殿,也称大经堂,是日常举行佛事活动的场所,是重檐歇山二层楼式宏伟建筑。东西有五大金刚和罗汉殿。三进院正中是单檐歇山式的弥勒殿,两侧是时轮金殿和度母殿,东西配殿是延寿三尊殿和藏经殿,殿宇皆为青砖灰瓦木架结构,多为硬山七檩小式木结构。整个院内有大小佛殿11座。梵宗寺内建筑及其装饰、壁画,都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大经堂殿内清代佛教故事木版画近百幅,是研究藏传佛教的珍贵资料。梵宗寺现存的所有建筑构件,以及艺术绘画装饰品,均系乾隆年间的遗物,未曾发现后人修过的迹象和记载。因此,该寺院可作为研究清乾隆朝藏传佛教在内蒙古地区兴盛的重要史料。
2013年3月5日,梵宗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梵宗寺
地理位置: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镇西北约4千米处
所处时代:清
占地面积:约 4 公顷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0915-3-213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清朝雍正年间,翁旗王爷在原址重建护卫寺。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被一场特大山洪冲毁。
梵宗寺匾额
“文革”期间,梵宗寺遭到严重破坏。
梵宗寺菩提塔(白塔)于20世纪60年代末被毁。
1987年以来,翁牛特旗人民政府多方筹措资金修复梵宗寺。修复后的梵宗寺占地4公顷。整个建筑群由寺前广场、天王殿、鼓楼、客堂、僧房、转经殿、罗汉殿、五大金刚殿、大雄宝殿(大经殿)、延寿三尊殿、大藏经殿、弥勒殿(未来佛殿)、时轮金刚殿、二十一度母、关帝殿组成,是赤峰地区规模较大、建筑风格独具特色的古建筑群。
1995年,梵宗寺依法正式登记为宗教活动场所。
2004年,在原址重新修建了菩提塔。
梵宗寺
梵宗寺,占地约4公顷,是翁牛特旗已发现仅存的一座较完整的古建筑群,也是内蒙古大草原上一座较大的藏传佛教圣地。梵宗寺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最盛时住寺僧人达500余。此处在元代称鲁花岛,当时是前三面环水,后而足重峦相连。因而寺院是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地势由南向北逐渐升高,寺院随山势高低形成阶梯式院落。围墙东西宽48.2米,南北长102.5米。整个寺院建筑皆为正殿和配殿对称式,三进院落,一进院落是天王殿(山门),东西有转经殿、关帝殿、钟鼓楼和各五间的客堂。二进院是寺院的中心大殿,也称大经堂,是日常举行佛事活动的场所,是重檐歇山二层楼式宏伟建筑。东西有五大金刚和罗汉殿。三进院正中是单檐歇山式的弥勒殿,两侧是时轮金殿和度母殿,东西配殿是延寿三尊殿和藏经殿,殿宇皆为青砖灰瓦木架结构,多为硬山七檩小式木结构。整个院内有大小佛殿11座。
天王殿(山门)
大经堂(正殿)
大经堂(正殿)
前后配殿
前后配殿四座,均是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前后廊,前檐二层硬山布瓦卷棚式屋顶。
菩提塔
梵宗寺西侧耸立一座巨型白塔,也称菩提塔,塔高十三米,它为砖石结构,线条流畅,通身洁白,其构造有塔座、塔瓶、塔刹等。
彩绘
木版画
木版画
遗址碑
地理位置
梵宗寺位于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镇西北约4千米处。
梵宗寺
交通信息
自驾:自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镇人民政府开车前往梵宗寺,路程约5.5千米,用时约12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