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彦汗日本毒气实验场遗址 编辑
巴彦汗日本毒气实验场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托海镇马啼坑嘎查,建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
巴彦汗日本毒气实验场遗址是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地区设置的最大的生化武器试验场,分布在近110平方千米的草原上。这些工事主要包括指挥所、实验工事群、大小牲畜及小动物实验坑、蓄水池及地下工事、汽车和坦克掩蔽部、堑壕、交通壕、碉堡、步兵作战掩体、土筑炮阵地、单兵坑等类型。 巴彦汗日本毒气实验场遗址是日本关东军在中国地区设置的最大生化武器实验场,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毒气实验场,保存较好 ,是控诉日军侵华的有力文物实证。
2013年3月5日,巴彦汗日本毒气实验场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巴彦汗日本毒气实验场遗址
地理位置: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托海镇马啼坑嘎查
所处时代:1940年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1656-5-049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巴彦汗日本毒气实验场遗址
2000年以来,由呼伦贝尔军分区、呼伦贝尔市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会、内蒙古社科院、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馆等单位有关人士组成的考察组多次进行实地考察。哈尔滨市社科院历时5年的调查研究证实,百余平方千米的实验场是考古已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毒气实验场。
巴彦汗日本毒气实验场遗址指挥所
巴彦汗日本毒气实验场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托海镇马啼坑嘎查,处于巴彦汗山(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最高山”)西部,北与海拉尔区哈克镇相邻,与哈克站相距约10千米;东北连巴彦嵯岗苏木,东南、西部与锡尼河东苏木接界;西、西北部与巴彦塔拉达斡尔民族乡接壤,试验场得名于巴彦汗山。 这里是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地区设置的最大的生化武器试验场,分布在近110平方千米的草原上。这些工事主要包括指挥所、实验工事群、大小牲畜及小动物实验坑、蓄水池及地下工事、汽车和坦克掩蔽部、堑壕、交通壕、碉堡、步兵作战掩体、土筑炮阵地、单兵坑等类型。
巴彦汗日本毒气实验场遗址
巴彦汗日本毒气实验场遗址主实验区比较集中分布的有6处,其中南部多为马蹄形单坑、交通壕及部分堑壕;北部多为能容纳汽车和战车的大坑以及马蹄形和其他型制的大坑;东北部是较大的、连片的堑壕、交通壕、能容纳汽车和战车的大坑、炮阵地、步兵作战掩体等;西北部多为马蹄形步兵作战掩体、炮阵地;东北部高地和西部高地实验场边缘地带分别筑有混凝土碉堡、蓄水池和地下掩蔽部;东南高地则是一个单独的连片实验工事群,有多种型制。其中保存较完好的是几个长方形堡垒:壁厚达30厘米、内径约3米的堡垒式残骸,是当年观测被实验对象的掩体,有的用于观察人体反应,有的用于观察动物反应。
一名日本关东军士兵在他所撰写的《满洲雪原上恐怖的化学战》一文中,曾专门提到了侵华日军在巴彦汗进行毒气实验的内容。“11月,我和岩田接到命令,要我们到海拉尔参加一个月的毒气演习……演习的第一天,前往距离帐篷数公里的雪原,进行催泪毒气的实验。催泪毒气罐高约20厘米、直径约10厘米,由士兵将其与风向90度角排成一列,长达1公里……毒气罐开始放射毒气一两秒后,黑烟越来越浓厚,像波涛一样翻滚……晚上,园部中尉在帐篷里对我们说,看来在毒气攻击下,人是最弱的,马和鸽子都没有什么问题。”“当时的实验进行了3天,将用做实验的俘虏每二三个人一组放置在4个碉堡内,他们的身上都放置了电极,可以从远处观察他们的心电图。由穿着防护服和防毒面具的日本军人用钢瓶向堡垒内发射窒息性的光气,以观察堡垒内俘虏的反应。有个68岁的男性中国人,在第731部队中被注射了鼠疫菌没有死,就被拉到内蒙古进行这种毒气实验,没有想到在光气的攻击下仍然没有死,于是一名日本军医用粗大的针管给他的血管中注射了空气,还是不奏效,于是用木棒狠击他的头,才使他死去……”
遗址碑
保护范围
保护范围:以实验场东经119°54′44″,北纬49°04′48″为中心,东西宽8.96千米,南北长13.1千米为绝对保护区,绝对保护区外2千米为一般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
地理位置
巴彦汗日本毒气实验场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托海镇马啼坑嘎查。
马蹄坑嘎查
交通信息
自驾:自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托海镇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巴彦汗日本毒气实验场遗址,路程约12.8千米,用时约15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