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鸽子山遗址 编辑
鸽子山遗址,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蒋顶乡蒋西村西,贺兰山前鸽子山盆地东缘。 该遗址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末期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古人类文化遗址,遗址年代距今1.27—0.8万年。
鸽子山遗址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20多年的摸查和发掘,鸽子山遗址在15平方公里范围内共发现15个地点,发掘出距今4800年、1万年和1.2万年3个文化层位 ,出土万余件旧石器时期文化遗物。
鸽子山遗址出土的大量尖状器、磨食器等石制品和动植物标本,对研究中国西北地区古人类文化、植物类食物加工驯化和原始农业萌生具有重大意义; 出土世界最小的旧石器时代装饰品,在中国旧石器时代遗址中首次发现房屋建筑遗迹,刷新了世人对万年前人类认知水平和复杂技术能力的认识。
鸽子山遗址被全球最权威的高等历史理论刊物剑桥大学《古物研究》确认,使之成为宁夏境内为数不多的、能够确认的中石器时代遗址之一。
2006年,鸽子山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3年11月10日,鸽子山遗址入选“宁夏十大考古发现”。
中文名:鸽子山遗址
别名:鸽子山古遗址
所属地区: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蒋顶乡
保护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所处年代:中石器时代
发现时间:20世纪80年代
规模范围:约15平方公里
编号:Ⅰ-213
批准单位:国务院
鸽子山遗址远景
遗址分布
鸽子山遗址主要分布在鸽子山北、西南方圆约2平方公里的沙砾台地上。 鸽子山遗址周围5平方公里内有7处泉墩,泉墩周围地面上均散布有大量的遗迹。
地层构造
鸽子山遗址地层共分5层:
考古人员在发掘出土临时性建筑遗址
2层:0—0.45米灰色细砂;0.45—0.65米白色条带状细砂,质地较坚硬;0.65—1米细砂中含有黄褐色铁锈斑及灰烬;1—1.2米灰色细砂,部分含植物根系,石制品多出土于该层底部1.2—1.3米深处。该层顶部和底部光释光测年结果分别为4.9及4.8千年;
3层:黄色细砂,约2米厚,含大量锈斑和植物根孔,下部有较多石制品,也有一些火塘和灰烬遗迹。碳14测年结果显示其时代约为1.0万年;
4层:灰褐色细砂层,约1.5米~1.8米厚,含有一些植物根系,出土大量石器、动物化石、装饰品以及火塘遗迹,底部有泉眼涌水。碳14测年结果显示其时代约为1.1—1.2万年;
5层:红褐色砂砾石层,厚约0.2~0.4米,无文化遗物。
石器特征
鸽子山遗址的石器
鸽子山遗址文化面貌有两个特点,一是大型打制石器与细石器共存,并在较短的时段实现了形态转化;二是遗址内出土的各类石器均表现出较成熟的制作技艺。
出土文物
自1984年鸽子山遗址在文物普查中被发现以来,中美联合考古队先后采集、发掘各类石器、动物化石2500多件。 采集石器有磨制石斧、磨盘、魔棒、打制敲砸器、尖状器、刮削器、石核等,还有少量的泥质红陶,夹砂红陶片。
2006年,鸽子山古遗址中心向东南1千米处发掘出土数件石器和骨器。其中石磨盘、石磨棒各1件,骨制月牙形饰器1件,质地呈乳白色,基本完整,中间有一小孔,是颈上佩戴装饰品的一部分。
2014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9000多块被火长时间烧烤、表面已经龟裂变色的烧石,出土了600多件打制石器、70多件细石器类石器、200多件磨制石器和磨盘、磨棒等磨食工具,此外还发现了用水晶、玛瑙、蛋白石、鸵鸟蛋皮制成的工艺品和数量可观的食草类哺乳动物牙齿及其他骨骼。
鸽子山遗址第10地点发掘探方
发掘现场
鸽子山遗址的发掘首次在西北沙漠边缘区建立了晚更新世末期到全新世早期的年代序列,为研究这一特殊地理单元史前人类活动及环境变迁提供了重要材料。 鸽子山遗址的原地埋藏文化堆积,使其成为探讨中国国西北地区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早期文化演化、旧新石器过渡阶段不同区域文化特征、沙漠边缘区文化演化与史前人群活动等多个重大课题的典型地点。
鸽子山遗址文物保护区示意图
2014年以后,随着考古发掘研究不断深入,鸽子山遗址文物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各级政府加大了投入和保护力度,立项建设了7000米的保护围栏、界碑、界桩,和考古队急需的工作站。
鸽子山先民篝火前歌舞
蒋西村
吴忠市青铜峡市小坝--大坝岔路口
详情地理位置:青铜峡鸽子山遗址保护工作站内
交通自驾:
青铜峡市——汉坝西街——小大公路——鸽子山遗址文物陈列展厅
银川市——丽景南街——京拉线——小大公路——鸽子山遗址文物陈列展厅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