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府 编辑
董府,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峡口镇任桥村,占地14391平方米,建成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是清末著名将领、甘肃全省总提督董福祥的府邸,因董福祥曾官加“太子少保”衔,又称“宫保府”。是宁夏唯一保存完好的达官府邸,在西北地区清末建筑中具有一定代表性。
董府由护城河、外城、外寨、内城和城内四合院等组成,现仅存内城和城内四合院。内宅为长方形,主体建筑的三路六院,共116间房屋,以中院为中轴线左右对称,形成三组双四合院。南北中院又分为前后两院,共六个院落。在建筑上运用了雕刻、彩绘等手法,又以碑匾、书画、楹联、棂格等点缀装饰,反映了中国人特有的传统居住审美情趣与礼制习俗,是研究宁夏百年以上建筑史的实物例证。
2006年5月25日,董府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董府
地理位置: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峡口镇任桥村
所处时代:清
占地面积:14391 m²
保护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门票价格:30元/人
编号:6-0808-3-511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董府建成。
寨内三宅六院,连为一体。(即中后、中前、南后、南前、北后、北前六院)座落在依中偏后处(离寨后墙约12米。南北两侧各离寨墙约8米)。整体建筑东西长58米。南北宽70米。建筑格调模仿宫庭之状,因此在群众中留有“三宫六院”之说。
董府全部建筑雕檐刻壁。彩柱画梁,五颜六色,绘制新颖。所有雕刻绘画,沿用“福”“禄”“寿”为题,或龙凤、或虎狮、或寿老、或嬉童、或松竹、或牡丹、图形、格调、顺序、排列,都有一定的规律。全部宅院基础,均以碴碳、黄土掺拌夯实。立柱、大梁、行条、橡子、门窗等全部木料,纯系松材,来源于甘肃。三宅六院,一百四十八间出插房屋,其大梁、行条、立柱之长短,直径之粗细完全一致,全部立柱之基石,也为统一材质,统一形状,统一规格,据调查,建筑董府,汇集了陕西、甘肃、内蒙、四川等省之各类能工巧匠。
董府
正门
宅院正门,偏建于北院和中院之间。交错于寨墙大门之南侧。条石踏步三阶,立木砖砌门楼,起脊挂瓦,装置兽头。门楣之上,竖悬书刻涂金“宫保府”匾额。门内木制屏风。绘画五彩图形。屏风之后数步空地,靠后又是一道磨砖对缝的雕边影壁。左右各树排楼式大门。
照壁
正门外北侧依院墙建有高7米,宽6.4米的磨砖合缝为壁,雕砖钳简瓦为边的大照壁,与寨门相对,寨门内南侧,建有同样照壁,又与宅院正门相对,门楼、照壁、影壁相互对应。
中后院
中后院是两层完整的立木框架楼房,结构严谨,垄圆沙石为坐,完整立柱通上,两柱间隔3.2米,出插屋檐2.5米。底层设正厅三间,二、一间隔。三阶条石踏步,横跨两柱之间。过厅三间通设,专供贵客穿堂。地基稍低,只设条石踏步两阶。厢房南北两侧各五间,前三后二,三间内套卧室,地平又低一层,只有侧立砖为台沿,院地长19米,宽12米,全院市尺方砖漫地。楼上正厅三间、对厅三间,两侧厢房各五间,均无套间。全部屋脊。均系硬山式。并装点部分琉璃瓦,脊檐反翘,设置六兽。东南角,木制楼梯,扶栏上下。走廊四面通达,木制栏杆,卯于立柱之间。正堂门四扇,中间两扇对开,两侧一扇边门,门扇上部钳窗。厢房门两扇,门扇无窗,窗设上坎之上。
中前院
中前院除对厅起脊挂瓦外,其余均为立木出插平顶房。院基、房屋之大小、出插之宽窄、门窗墙壁之高低,皆为统一尺度。南北两宅前后四院,厅屋起脊,厢厨平顶,除均系单层外。
相关人物
董福祥(1839~1908)回族,甘肃固原(今属宁夏)人。清同治初参加陕甘回民起义。后被陕甘总督左宗棠收编。清光绪元年(1875年),出关参加聚歼阿古柏,建功赏云骑尉世职。光绪十五年(1889年),任阿克苏总兵。光绪十六年(1890年),任喀什噶尔提督。光绪二十年(1894年)加尚书衔。旋任甘肃提督,调防北京。因支持义和团,被革职。后病卒。
2006年5月25日,董府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吴忠市通过争取国家文物局、发改委项目资金,投入2400万元用于董府主体建筑抢险修缮,629万元用于安防消防防雷工程,1350万元用于董府文物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地理位置
董府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峡口镇任桥村。
董府
交通信息
乘坐市内公共交通29路至峡口站下车 ,步行460米后到达。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