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河烽燧群 编辑

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孔雀河烽燧群孔雀河烽燧群

孔雀河烽燧群,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为汉至晋代古军事建筑 。

孔雀河烽燧群位于孔雀河沿岸荒漠地带,由营盘西南烽燧、兴地山口烽燧、亚克仑烽燧、脱西克吐尔烽燧等烽燧组成,现存11座,自营盘古城以西沿孔雀河北岸呈东南—西北分布,东西长150千米,间距530千米。烽燧建筑形式主要为土坯建筑,土坯层间夹胡杨木、芦苇及红柳枝等,少量为夯筑。现存建筑均受到不同程度的风蚀、倒塌,部分形制呈土墩状。孔雀河烽燧群与丝路中道高度叠合,是丝绸之路楼兰道上走向清晰、相互关联并形成系统的军事预警设施,是连接西域与中原王朝之间的重要载体与边疆开发、民族交往和文化融合的历史见证 。

2001年6月25日,孔雀河烽燧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孔雀河烽燧群

地理位置: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

所处时代:汉至晋

保护级别: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文保编号:5-0132-1-132

历史沿革

编辑
1896年,斯文·赫定首次发现了孔雀河烽燧群 。

1914年,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对孔雀河烽燧群中的脱西克、克亚克库都克等九座烽燧进行了详细的调查 。

1989年第二次文物普查工作开始至今,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物局等单位也多次对孔雀河烽燧群进行调研 。

遗址特点

编辑

孔雀河烽燧群地图位置孔雀河烽燧群地图位置

孔雀河烽燧群位于孔雀河沿岸荒漠地带,由营盘西南烽燧、兴地山口烽燧、亚克仑烽燧、脱西克吐尔烽燧等现存11座烽燧组成,自营盘古城以西沿孔雀河北岸呈东南—西北分;东西长150千米,间距530千米;烽燧间间距最小为5.5千米,最大为22.7千米。烽燧建筑形式主要为土坯建筑,土坯层间夹胡杨木、芦苇及红柳枝等,少量为夯筑,均受到不同程度的风蚀、倒塌,部分形制呈土墩状。烽燧群始建于汉代,是汉晋时期楼兰地区军事防御、情报通讯的军事设施 。

文物遗存

编辑

营盘西南烽燧

营盘西南烽燧营盘西南烽燧

地处营盘古城西南约100米,北距兴地山约7千米,35团甘草厂西北约2千米。地势平坦,红柳包林立。烽体为夯土间土块、红柳建筑,略呈三角形土墩状,底部周长约50米,残高约10米。具体位置为东经87°47′51″,北纬40°55′41″。海拔高度900米 。

兴地山口烽燧(Ⅰ)

孔雀河烽燧群兴地山口烽燧(Ⅰ)地处营盘古城西北约6千米,兴地山南约1千米的山前戈壁地带。东南500米相望兴地山口烽燧,南距营盘墓地3千米,地势平坦,无植被。为夯土土块建筑。略呈圆形土墩状。底部周长22米,残高2米。土块尺寸为38×20×10厘米。具体位置为东经87°50′25″,北纬41°00′06″。海拔高度909米 。

兴地山口烽燧(Ⅱ)

兴地山口烽燧(Ⅱ)地处营盘古城西北约5.5千米,兴地山南约1.5千米的山前戈壁地带。东南600米相望兴地山口烽燧(Ⅲ)。为夯土土块建筑,略呈园柱状。底部周长约19米,残高约1.7米,烽体北部有一盗洞至中心。土块尺寸为37×20×23厘米。具体位置为东经87°50′13.6″,北纬40°59′51.8″。海拔高度895米 。

兴地山口烽燧(Ⅲ)

兴地山口烽燧(Ⅲ)地处营盘古城西北约5千米,兴地山南约2千米的山前戈壁地带。南距营盘古城约3千米。为夯土土块建筑,略呈园锥状。底部周长约21米,残高约3.5米。土块尺寸为34×20×10厘米。地表散见陶片。具体位置为东经87°50′06.6″,北纬40°59′43.4″。海拔高度896米 。

脱西克吐尔烽燧

脱西克吐尔烽燧(脱西克烽火台)脱西克吐尔烽燧(脱西克烽火台)

脱西克吐尔烽燧位于南北23.6米,东西24.4米的土块围墙中。东墙保存较好,北及西墙各残存一段。东墙距地面高约1米有一排三角形瞭望孔,约十余个,其它三面应有此孔,但已残失。烽体建于围墙正中,土块建筑,平面略呈方形。烽体由每5层土块间隔一层5厘米芦苇或罗布麻或胡杨木构筑而成。烽南正中是门,直通烽顶。烽体内空,有一直达烽顶的黄土斜坡堆积,似烽梯。内外散见陶片。地势平坦,视野开阔 。

脱西克吐尔西烽燧

脱西克吐尔西烽燧地处营盘古城西约45千米的红柳包林立的戈壁滩,维语意为“带孔的烽火台”。西南距塔里木乡约旦村约35千米,西约20千米是卡勒塔烽燧。烽体建于4—5米高的沙包顶上。呈长方形,烽体为土块(间芦苇和胡杨木)建筑。底部南北长14.6米,东西宽11.3米,残高约9米。烽体西侧遗存高约1米,宽约1.2米的坡状堆积,似烽梯。其东部残留东西长约2.5米,南北宽约0.30米的土墩,似房基。土块尺寸为40×20×10厘米。具体位置为东经87°19′52.5″,北纬41°04′26.9″。海拔高度862米 。

卡勒塔烽燧

地处尉犁县阿克苏甫农场沙鲁瓦克牧业点东南10千米。南约100米至孔雀河河岸。西北约10千米至沙鲁瓦克烽燧。正西约100米处有一条通往32团的便道。北部远至库鲁克塔格山。烽体为土块(间芦苇和胡杨木)建筑,残存严重,略呈土包状,周长48米,残高8.4米。烽顶平园,外表见胡杨木露出。地势平坦,水草丰富,生长芦苇、红柳、骆驼刺等植被。具体位置为东经87°09′24.1″,北纬41°07′52.4″。海拔高度869米 。

沙鲁瓦克烽燧

地处尉犁县阿克苏甫农场沙鲁瓦克村东约500米,孔雀河北岸约300米。西北27千米至萨其该烽燧,北部远至库鲁克塔格山。烽体为土块(间芦苇和胡杨木)建筑,残存严重,平面呈梯形,形体下宽上窄。下部,东西长16.7米,南北宽15米;上部,东西长5.7米,南北宽3.5米。高11米。烽体外表可见层层胡杨木外露。地表散见陶片。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具体位置为东经87°00′40.3″,北纬41°12′00.3″。海拔高度869米 。

萨其该烽燧

地处尉犁县阿克苏甫农场东北11千米的孔雀河北岸。西约15千米至孙基烽燧,北部远至库鲁克塔格山。烽体为土块(间芦苇和胡杨木)建筑,残存严重,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4米、南北长6米,残高8米。烽体外表可见胡杨木外露。周围红柳等植被茂盛。具体位置为东经86°49′54″,北纬41°19′28″。海拔高度932米 。

孙基烽燧

孙基烽燧孙基烽燧

地处尉犁县县城东北约40千米的戈壁滩上。北距库鲁克塔格山3千米。西南约10米傍北山便道,烽体为土块(间芦苇)建筑,烽顶残,平面呈长方形,北高南低,西北部保存较好,东及西部残存严重,周长约36.5米,残高约7.1米,南部墙壁有一长12米,宽2.5米的黄土堆积,似烽梯,因残破,分不清台阶层次。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土块尺寸为35×20×10厘米。具体位置为东经86°32′00.4″,北纬41°23′49.6″。海拔高度889米 。

亚克仑烽燧

亚克仑烽燧亚克仑烽燧

地处尉犁县新丰乡喀拉洪村东北约14千米的库鲁克塔格山山前雅丹中。东接孙基烽燧。烽体为土块(间芦苇)建筑,残存严重,平面呈方形土墩,周长约30米,残高约3米。土块尺寸为38×23×12厘米。具体位置为东经86°25′07.7″,北纬41°27′26.1″。海拔高度907米 。

文物价值

编辑
孔雀河烽燧群始建于汉武帝时期,沿用至晋,对研究汉晋西域军事、通讯和丝绸之路兴衰等方面具有较高价值。新疆的烽燧遍布天山南北,它们与丝绸之路中道与北道走向一致,起到了护卫丝路畅通的重要作用。新疆的烽燧遍布天山南北,它们与丝绸之路中道与北道走向一致,对护卫丝路畅通起到了的重要作用。孔雀河烽燧群与丝路中道高度叠合,是丝绸之路楼兰道上走向清晰、相互关联并形成系统的军事预警设施,是连接西域与中原王朝之间的重要载体与边疆开发、民族交往和文化融合的历史见证 。

文物保护

编辑
2001年6月25日,孔雀河烽燧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012年6月1日,孔雀河烽燧群保护项目被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土资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文物局等七部门列入《国家“十二五”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设施建设规划》项目储备库。计划投资500万元,新建烽燧群保护站11座,修建外围防洪堤,安装监控设施 。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孔雀河烽燧群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

孔雀河

交通信息

北京——京藏高速——连霍高速——吐和高速——乌若高速——尉犁县——孔雀河烽燧群

上海——京沪高速——宁洛高速——连霍高速——吐和高速——乌若高速——尉犁县——孔雀河烽燧群

广州——京广高速——连霍高速——吐和高速——乌若高速——尉犁县——孔雀河烽燧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