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纳斯古城遗址 编辑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玛纳斯古城遗址玛纳斯古城遗址

玛纳斯古城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头工乡楼南村,是唐朝至元朝时期的古城遗址,面积约29万平方米。

玛纳斯古城遗址约建于唐代,毁于元代前后。遗址坐落在古代丝绸之路内地与西域通路的中心,随着丝绸之路被逐渐冷落,玛纳斯古城日益荒芜,终至废弃。玛纳斯古城遗址出土过宋代的铜镜,宋、西辽、元时期的大型瓮、罐器和一些玉、石器等,经考证此城是唐代庭州的乌宰守捉城。玛纳斯古城遗址的发掘对研究玛纳斯县历史沿革,古代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经济发展、军事防御有着重要的意义。

2019年10月7日,玛纳斯古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玛纳斯古城遗址

地理位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头工乡楼南村

所处时代:唐朝至元朝

保护级别: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8-0166-1-166

历史沿革

编辑
玛纳斯古城约建于唐代,毁于元代前后。

清朝时期,玛纳斯古城被称为绥来县,又名凤凰城,因城形似凤凰而得名。

1985年,有关部门组织人员抢救收回玛纳斯古城遗址出土的文物56件。

玛纳斯古城遗址玛纳斯古城遗址

2016年,考古人员对玛纳斯古城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

遗址特点

编辑

玛纳斯古城遗址玛纳斯古城遗址

玛纳斯古城遗址,俗称破城子,唐代庭州的乌宰守捉城,面积约29万平方米。遗址坐落在古代丝绸之路内地与西域通路的中心,随着丝绸之路被逐渐冷落,玛纳斯古城日益荒芜,终至废弃。遗址略呈长方形,有东西相对的两座城门,东西长约620米,南北宽约510米,周长2260米。现四周残留城墙,垣状基宽10~15米,残高1.5~4米不等,南墙已无存,仅存一些低垄残迹可辨西墙尚存,方向北偏东5度。城外西南角百米处,有高大的烽火台遗址,残窝5米。外侧有马面,夯筑,现城内外皆为耕地。城内东部为林带条田,西北部建有砖厂。

玛纳斯古城遗址剖面上的夯层明显,厚度为12~16厘米不等,内坡有文化堆积,可见灰层,间有红、灰陶片与畜骨等;东墙残存部分,中部似有城门;北墙西段尚存,为该城墙垣最高的一段,且基部很宽,似有高台建筑。城内西北部地势较高,似有建筑,其上陶片及畜骨散布较多,在一土坑的剖面观察到有较厚的红烧土与灰层。

玛纳斯古城遗址经考证,是唐代庭州的乌宰守捉城。从出土文物看,此城的年代与昌吉古城、六运古城、北庄子古城大致相当。

文物遗存

编辑
综述

玛纳斯古城遗址出土人物铜镜玛纳斯古城遗址出土人物铜镜

玛纳斯古城遗址城内出土文物较多主要有陶器、石器、钱币、铁器及宋代铜镜,还曾出土过砖刻、柱石、石磨、碗、罐等。1985年,有关部门组织人员抢救收回出土文物56件,有陶器38件(主要是黑陶、红陶及釉黄陶),还有各种形状的砖、红瓷、黑瓷、红玛瑙、玻璃扣、白佛珠、石器、堆塌残片、干鹿角、铜镜等,文物价值较高。

陶缸

玛纳斯古城遗址出土陶缸玛纳斯古城遗址出土陶缸

玛纳斯古城遗址出土大量大型陶缸,最大的高95厘米,胸围210厘米,口径30厘米。这种陶缸底部有出水孔,作酿造之用,说明当时这里的粮食生产已达到相当水平,可见当时屯垦具有一定的规模,否则无法解决如此规模的酿酒业所需要的原料。

历史文化

编辑
玛纳斯古城

玛纳斯,蒙古语意为巡逻者,因古代玛纳斯河沿岸有巡逻士兵而得名,意寓“英雄”。唐朝在玛纳斯设置西海县,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建绥来县。1954年,改称玛纳斯县。玛河文化、碧玉文化、凤凰文化,并称为“玛纳斯三大文化”。截至2013年,玛纳斯县辖7个镇、1个乡、3个民族乡,总人口28万,有汉、回、哈萨克、维吾尔等32个民族。

研究价值

编辑
玛纳斯古城遗址的发掘对研究玛纳斯县历史沿革,古代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经济发展、军事防御有着重要的意义。

保护措施

编辑
1990年,玛纳斯古城遗址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7日,玛纳斯古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玛纳斯古城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头工乡楼南村。

楼南村

交通信息

自驾: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玛纳斯古城遗址,路程约4.6千米,用时约9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