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奴拉赛铜矿遗址 编辑
奴拉赛铜矿遗址,位于新疆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城南约3千米的天山奴拉赛沟,为春秋时期古铜矿遗址,证明中国在距今2500年左右,就掌握了开采铜矿和炼铜的技术。
奴拉赛铜矿遗址分采矿区和冶炼区。硐口约5米见方。在硐口周围发现大量矿石和石器。竖井深达20米左右、宽约5米,共有十余处。冶炼遗址位于奴拉赛沟谷内较平坦的地方,距采矿竖井不远。已发现深于地下1.5米、长20米、厚0.5米的炉渣层。矿渣内发现有经过粗炼呈龟背形的白冰铜块。奴拉赛古铜矿遗址的发现对研究中国的冶炼史、民族发展史都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
2001年6月25日,奴拉赛铜矿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奴拉赛铜矿遗址
地理位置:新疆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城南约3千米的天山奴拉赛沟
所处时代:青铜时代
保护级别: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5-0129-1-129
1989年,经新疆考古工作者详察和清理,证实奴拉赛铜矿遗址有古露天采场2处和地下采场2处。
冶炼遗址位于奴拉赛沟谷内较平坦的地方,距采矿竖井不远。已发现深入地下1.5米、长20米、厚0.5米的炉渣层。矿渣内发现有经过粗炼呈龟背形的白冰铜块。
奴拉赛铜矿遗址
1996年,梅建军在这里采集了矿石和炉渣等,经分析表明,这处遗址熔炼的最终产品主要是铜砷铅三元合金。
2002年,梅建军等又对奴拉赛遗址的矿石、炉渣及铜锭样品进行了铜同位素比值分析测定,揭示出这是一处以硫化铜矿为原料,使用冰铜熔炼工艺炼制铜砷铅三元合金的遗址;根据矿石和炉渣含砷均匀且很低来看,合金中的砷应该是在冶炼流程的后期通过有意识地加入砷或含砷矿物而引起。通过对11件奴拉赛铜矿及冶炼产品的铜同位素比值测定,获得一批基础性数据,并由此可以划定出奴拉赛铜矿及冶炼产品的铜同位素比值分布区,为今后探讨奴拉赛铜矿遗址的铜料去向奠定基础。
地理位置
奴拉赛铜矿遗址位于新疆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城南约3千米的天山奴拉赛沟。
奴拉赛铜矿遗址
交通信息
自驾: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出发经伊墩高速—G578—S315—S242—奴拉赛铜矿遗址,全程大约133千米。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吐虎鲁克·铁木尔汗麻札
上一篇 伊犁将军府